凤阳盱眙桑氏族谱序
从来地灵则人杰,贤哲之人,原不虚生,皆山川秀气毓结而重灵者也。余阅历诸邦,孰有如盱邑之群山拱抱,淮水环绕蔚然而深秀焉。其中必有巨族名人生于其间。余莅兹土所司者,钱彀之务若夫邑中,风俗之美,人情之醇,有才德兼优,孝悌并重者,是亦有土者之所尚。间当往来中都,驰驱在道,睹其栋宇连云,名园玉树,问及里人曰:此桑君斗南之居也。彼忠厚专家,而户口殷繁,或以耕田凿井为营,或以诵诗读书从事,二者之外,无他慕焉。心焉志之,越至壬午岁,有儒生蕃锡(桑士修)桑子其文为。
文宗徐公所嘉赏,补弟子员,余固深知其人也。未几拜余门下,持其乃叔所纂之家谱,请曰生叔素有大志,幼习孙吴,时西寇跳梁矢志从戌。蒙巡按御史王公题叙副总(桑梦魁,京郢副总)。虽委身致主,尚著有家谱,无序藉,老父师一言以为荣。余展卷以阅,而知斯人也。不出而问世,则已诚出而问世,固大有为之人也。何也,善于治家者,即其善于治国也。天下者国之所聚而国者,又家之所聚,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国史之不可无,则家谱之不可不有也。是谱之有关于人也,诚重矣哉。
考古修谱之制不一,其说,而桑子之谱合宋欧苏二法。自始祖而下大宗小宗之不紊,嫡子众子之攸分亲疏,长幼皆可按籍而稽也。虽然族大人纷,莫不立谱以统系,此亦人所恒有,至于条教之设,崇先敦本以垂,戒乎?来?斯乃迥出于寻常之外矣。上有丕显,而下有丕承,即成周之佑,起后人莫是过焉。若使人人之治家,皆如桑子,则孝悌之心勃然而生,将风俗以醇民情以厚。唐虞三代之风其庶几乎,功于家而亦功于国,斯邑之中未易多遘也。
书曰惇睦九族,易曰作乐崇德,诗曰孝思不匮永锡尔类,今得之于桑氏矣。余重其书,因重其人。重其人愈重其书矣。真山川秀气之所钟也,向也,心焉。慕今也,心焉。喜余虽不文,敢靳俚言而不为之志哉,是为序。
时崇祯十五年岁在壬午孟冬上浣吉旦文林郎知盱眙县事湖广钟祥举人王化浃题。
盱眙大郢桑*二十一世孙桑春庆校录
公元二零二四年十月
译文:
自古以来,大地灵秀就会孕育出杰出的人才,贤能智慧的人,原本就不会凭空诞生,他们都是山川灵秀之气孕育凝聚而产生的非凡之人。我游历众多地方,哪里有像盱邑这样群山环抱,淮水环绕,景色繁茂而幽深秀丽的呢。在这其中必定有大族名人生长于此。我来到这片土地,所负责的是钱粮方面的事务。至于邑中,风俗纯美,人情醇厚,有才能品德兼优,又极为重视孝悌的人,这也是在此为官者所推崇的。偶尔在往来中都的时候,在道路上奔波,看到那房屋高大连绵如与云相连,有名园和繁茂的树木,向当地百姓询问,他们说:“这是桑斗南先生的居所。”他们家族忠厚传家,而且人口众多兴旺,有的人以耕田凿井维持生计,有的人以诵读诗书为业,除了这两件事之外,没有其他的追求。我心中记住了这件事,等到壬午年,有一位儒生桑蕃锡……
(桑氏家族的这个人)受到文宗徐公的赞赏,被补录为弟子员,我本来就很了解他。没过多久,他拜在我的门下,拿着他叔叔所编纂的家谱,请求我说:“我叔叔向来有远大的志向,年幼时学习孙武、吴起的兵法,当时西部的贼寇猖獗,他矢志参军。承蒙巡按御史王公上奏举荐,(他被任命为)副总。虽然他投身于报效君主的事业,但还撰写了家谱,只是没有序文,希望能得到老师您的一篇序文,以此为荣。”我打开家谱阅读,就知道这个人了。如果他不出来在世上有所作为,也就罢了;如果真的出来在世上施展才能,必定是大有作为的人。为什么呢?善于治理家庭的人,也就是善于治理国家的人。天下是由众多国家汇聚而成,而国家又是由众多家庭汇聚而成。家庭有族谱,就如同国家有史书。国家的史书不能没有,那么家谱也不能没有。由此可见,家谱对于人来说,实在是太重要了。
考察古代修谱的制度各不相同,说法也不一,而桑氏的家谱融合了宋代欧阳修和苏洵的方法。从始祖往下,大宗和小宗的脉络井然不紊,嫡子和庶子分得很清楚,亲疏、长幼都可以依据家谱来考查。虽说家族庞大、人口众多,都会立家谱来统系家族,但至于设立条规教义,尊崇祖先、注重根本,以此来垂范后人,这就远远超出寻常的家谱了。上面有英明的先辈,下面有很好继承传统的后人,就算是西周的福佑,后世的人也没有能超过他们的。如果人人治理家庭都能像桑氏家族这样,那么孝悌之心就会蓬勃而生,风俗会因此而淳朴,民情会因此而敦厚。唐尧、虞舜以及夏、商、周三代的美好风气大概也就差不多能实现了。
对家庭有功劳,对国家也有功劳,在这个地方是不容易多见的。《尚书》说“使九族亲厚和睦”,《易经》说“制作音乐,崇尚道德”,《诗经》说“孝顺父母的思想永不匮乏,上天会永远赐福给你和你的同类”,如今在桑氏家族这里看到(这些美好品德)了。我看重这本家谱,因此也看重这个人。越看重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