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版流行病学配套光盘人民卫生出版社第7版流行病学配套光盘人民卫生出版社第十六章第一节概述分子流行病学是阐明人群和生物群体中医学相关生物标志的分布及其与疾病/健康的关系和影响因素,并研究防治疾病、促进健康的策略与措施的科学。生物标志(biologicalmarkers或biomarkers)主要指从暴露到疾病这个连续过程中可测量的、能反映功能或结构变化的细胞、亚细胞、分子水平的物质。产生与发展历程分子流行病学是近三十多年迅速发展起来的一门流行病学新分支,它是由传统流行病学学科发展的强烈需求和分子生物学理论和技术取得的巨大成就相结合的产物。分子流行病学概念的演变1972年,提出“流感的分子流行病学”的名词。1977年,法国学者Higginson:分子流行病学是应用精细技术进行生物材料的流行病学研究。1986年定义:分子流行病学的核心在于把先进的实验室方法和分析流行病学结合起来,从而查明环境和(或)宿主病因。1993年定义:分子流行病学是在流行病学中应用生物标志或生物学测量。1996年定义:分子流行病学狭义上讲是测量作为暴露和效应的生物标志——信息大分子:DNA、RNA和蛋白质。人类基因组计划1990年启动,2003年发表完整的基因序列图人类基因组流行病学(humangenomeepidemiology,HuGE)的产生和发展1998年,Khoury和Dorman首次提出了人类基因组流行病学的概念:应用流行病学与基因组信息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开展以人群为基础的研究,评价基因组信息对人群健康和疾病的流行病学意义,是遗传流行病学与分子流行病学交叉的前沿领域。分子流行病学在我国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进行分子流行病学研究,当时仅限于传染病,如对轮状病毒腹泻、大肠杆菌腹泻等的研究。90年代中后期,分子流行病学研究开始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逐渐推广到流行病学的各个领域。1995年以后,我国有关分子流行病学的研究论文逐渐增多。1997年第四届中华流行病学会委员会首次设立分子流行病学学组,次年召开了第一次全国分子流行病学学术会议。?分子流行病学ExposureCancer传统流行病学与传统流行病学的关系传统流行病学暴露疾病?前瞻性研究回顾性研究分子流行病学图16-2传统流行病学与分子流行病学的关系(EDC模型)(Schulte,1993)暴露疾病第二节生物标志暴露标志与疾病或健康状态有关的暴露因素的生物标志。包括外暴露标志、内暴露标志和生物有效剂量标志。效应标志宿主暴露后产生功能性或结构性变化,并进一步引起疾病亚临床阶段和疾病发生过程的生物标志。包括早期生物效应标志、结构和(或)功能改变标志、临床疾病标志等。易感性标志指宿主对疾病发生、发展易感程度的生物标志。表16-1高危险易感基因和低危险易感基因的特征比较高危险易感基因低危险易感基因外显性高低相对危险度RR高低归因危险度AP高低人群归因危险度PAR低高基因频率≤1%1%~90%分析方法连锁分析(linkage)关联分析(association)环境影响相对较小非常重要第三节主要研究方法生物标志物的检测描述性研究病例对照研究病例病例研究队列研究巢式病例对照研究实验性研究资料处理与分析传统流行病学指标分析疾病率、暴露率、比值比OR和相对危险度RR....基因多态性与疾病关联研究分析通过分析目标等位基因和基因型频率在病例组和对照组中分布的差异,判断基因多态性是否与疾病风险存在关联。基因-环境交互作用分析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nucleotidepolymorphisms,SNPs表16-2XRCC1TC多态性与肺癌易感性XRCC1(TC)基因型病例组(710例)对照组(710例)粗OR(95%CI)No%No%TT50070.455878.61.00CT19827.914820.91.49(1.17~1.91)CC121.740.53.55(1.07~10.45)CT/CCvsTT(显性模型)----1.54(1.21~1.96)CCvsCT/TT(隐性模型)----3.03(0.97~9.45)相加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