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因素对证券市场态势影响
内容提要:证券市场态势多变,这是因为影响证券市场的因素多而且复杂。就宏观经济走势、
货币供应量、利率等三个方面对证券市场态势的影响进行分析。
一、宏观经济走势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宏观经济走势是影响证券市场大盘走势的最基本因素。证券市场是整个国民经济的重要
组成部分,它在宏观经济的大环境中发展,同时又服务于国民经济的发展。从根本上说,股
市的运行与宏观的经济运行应当是一致的,经济的周期决定股市的周期,股市周期的变化反
映了经济周期的变动。经济周期包括衰退、危机、复苏和繁荣四个阶段,一般来说,在经济
衰退时期,股价指数会逐渐下跌;到经济危机时期,股价指数跌至最低点;当经济复苏开始
时,股价指数又会逐步上升;到经济繁荣时,股价指数则上涨至最高点。
宏观经济走势影响股价变动,但宏观经济走势与股市趋势的变动周期不是完全同步的。
2002年10月,两个数据在中国证券业界引起了广泛关注,一个数据是2002年前三个季度
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7.9%,一个数据是2002年1~10月上证指数跌幅达到7.9%,
一正一负,宏观经济走势与证券市场走势看上去形同陌路,相互背离,让投资者感到困惑。
实际上,无论是宏观经济还是股票市场,都存在着各自周期性变化的特征。股市周期是指股
票市场长期升势与长期跌势更替出现不断循环反复的过程,即牛市与熊市不断更替的现象。
以上海证券市场为例对中国的股市周期进行分析。中国股市运行的第一个周期,是从
1990年12月19日的100点至1996年1月的512点,其中,大牛市阶段为1990年12月
19日的100点至1993年2月16日的1558点;大熊市阶段为1993年2月16日的1558点
至1996年1月的512点。第二个周期是从1996年1月的512点至今,其中,大牛市阶段是
1996年1月的512点至2001年6月的2245点,从此股市出现了较大的下跌行情。同期中
国宏观经济运行的状况为:1978~1990年期间,中国经济运行的总体态势是经济增长的稳
定性在逐步增强,经济增长的质量有所提高。1991~1999年期间,中国经济先是快速增长,
越过高峰后,以小幅缓收为基调,而且收缩期明显增长(从1993年步入经济收缩期开始到
1999年底,7年内GDP增长率平均每年下降1个百分点左右,波动较为平缓,但下滑时间
较长)。进入2000年,中国的经济增长率结束了连续7年的下滑过程(1999年为7.1%,
2000年为8%,2001年为7.3%,2002年为8%)。经济周期是根本,经济从衰退、萧条、
复苏到高涨的周期性变化,是形成股市牛熊周期性转换的最基本的原因,正是从这种意义上
讲,股市是国民经济的晴雨表,但这并不代表两个周期是完全同步的。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
市场,股市的波动也存在着自身特有的规律,在实际运行中,股市周期反映经济周期有着独
特的特点,从而造成了股市周期与经济周期不同步,甚至背离的现象。
二、货币供应量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货币供应量与股票价格一般是呈正相关关系,即货币供应量增大使股票价格上涨,反之,
货币供应量缩小则使股票价格下跌。但从1994年以来,我国货币供应量的增长与股市的增
长率变化比较,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就不能准确地反映股市的变化。如1994、1995、1998这
三年,上证指数的增幅都是负数,而同期我国的货币供应量(M2)的增幅分别是34.53%、
29.47%、14.87%;1996、1997、1999、2000这四年,上证指数的增幅分别是65.14%、30.22%、
19.18%、51.73%,同期我国的M2增幅分别是25.26%、19.58%、14.74%、12.27%。原
本是强相关的两项指标,增幅的变化却出现了背离现象。这说明证券市场与货币市场没有完
全打通,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出现了故障。
所谓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是指一定的货币政策工具,如何引起社会经济生活的某些变
化,最终实现预期的货币政策目标。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分析,在西方主要有凯恩斯学派
和货币学派。凯恩斯学派的主要思路:通过货币供给的增减影响利率,利率的变化通过资本
边际效益的影响使投资以乘数方式增减,而投资的增减会进而影响总支出和总收入。凯恩斯
学派传导机制理论的特点是对利率这一中介指标特别重视。货币学派认为,利率在货币传导
机制中不起重要作用,更强调货币供应量在整个传导机制上的直接效果,主要思路:货币供
给量的变化直接影响支出,变化了的支出影响投资或者说导致资产结构调整,资产结构的调
整又反映在实际产出和价格的变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