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钙化在MRI中信号特征、诊断陷阱及鉴别要点
在神经科的日常诊断中,颅内钙化的识别是神经科医生必须掌握的关键技能之一。CT在颅内钙化识别上具有先天优势,钙化在CT平扫时通常呈现高密度影,CT值超过100HU即可明确诊断。然而,钙化在MRI上尽管其信号表现更为复杂。
钙化在MRI上信号特点
钙化多数情况下在T1WI和T2WI上均为低信号,在SWI/SWAN序列上表现为极低信号。然而,钙化的信号表现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钙化成分、部位、体积及周围组织反应。
T1WI:钙化在T1WI上通常呈低信号,因钙盐沉积导致T1弛豫时间延长。钙化含蛋白质或黏液成分(如少突胶质细胞瘤钙化)时,T1WI可呈等或高信号。钙化周围伴胶质增生或水肿时,信号不均匀。
T2WI:钙化在T2WI上通常呈低信号,因钙盐沉积导致T2弛豫时间缩短。钙化周围伴水肿或炎症反应时,T2WI可呈混杂信号(核心低信号+周围高信号)。微小钙化或钙化成分复杂时,信号可能不典型。
部位差异:
1)基底节区钙化常见于Fahr病、甲状旁腺功能减退,通常呈对称性分布。
2)脑膜钙化常见于脑膜瘤。
3)肿瘤性钙化,如少突胶质细胞瘤,钙化呈条带状,T1WI可呈等/高信号,T2WI低信号伴周围水肿。
4)感染性钙化,如弓形虫感染,钙化呈点状或环形,T2WI低信号伴周围高信号(水肿或胶质增生)。
钙化的体积对其MRI信号表现有显著影响,微小钙化(5mm)信号可能不典型,尤其在T1WI上易被忽略,需结合SWI或CT验证。大体积钙化(1cm)信号通常典(T1WI/T2WI低信号),但周围组织反应(如水肿、胶质增生)可能导致信号混杂。钙化团块,如钙化性脑膜瘤,信号不均匀。
钙化会呈现高信号吗?
在实际工作中,病理性钙化在T1WI和T2WI上也可表现为高信号,在SWI/SWAN上也很难与微出血鉴别。(见下图)
图1.病理性钙化
从右下角的序列标识可以看出,第一排是T1黑水序列,第二排是T2黑水序列,可见病灶是对称的,而且在T1和T2序列上均为高信号。
患者头CT
患者化验结果
钙化在?SWI/SWAN?序列上表现为极低信号,这点与微出血很难鉴别,但在磁敏感的相位图上,钙化有相对特异的影像学表现。不同厂家的磁敏感的相位图是不一样的。(见下图)
钙化特异表现
西门子的磁敏感为SWI,GE的磁敏感为SWAN,西门子的相位图静脉是高信号的,而GE的相位图静脉是低信号的。
在相位图上,以静脉为参照物,出血与静脉信号相同,而钙化与静脉信号相反。(理论如此,实操并不容易,要找参照物)
总之,CT在颅内钙化识别上具有显著优势,但MRI也能通过特定的信号特征和成像技术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MRI对钙化的诊断需突破「低信号」的刻板印象,结合多序列特征与临床背景综合分析。未来高分辨率7TMRI及定量磁敏感图(QSM)技术有望进一步提升钙化检出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