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内容
一、简介
二、病原学
三、流行病学
四、致病机理
五、临床表现
六、预防
七、NiV危害我国的可能性
一、简介
NVD是1999年新发现的一种烈性人畜共患病,可引起猪的呼吸道症状和人的急性致死性脑炎,主要以神经症状和呼吸道症状为主。
由于发病率和死亡率极高,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将其列为生物安全防护四级(BSL4)病原体。
我国目前还没有出现NVD疫情,但在我国蝙蝠体内检测到NiV的抗体。
二、病原学
NiV属于副粘病毒科,具有典型的单股不分节负链RNA基因组,并且被蛋白质完全包裹。
螺旋形核衣壳结构由病毒出芽所形成,病毒粒子大小为126nm—150nm。
在体外相当不稳定,对热和消毒药物抵抗力不强,加热56℃,30min即被破坏,用肥皂等清洁剂和一般消毒剂很容易灭活。
NiV可大致被分为3个分支:
马来西亚分离株源于马来西亚猪、人以及狐蝠,为NiV的经典毒株,是NiV的主要进化分支。
三、流行病学
马来西亚早在1995年就已感染尼帕病毒,1998、1999年爆发脑炎,导致265人感染NiV,其中105死亡,为扑灭疫情,马来西亚政府扑杀了116万余头猪以及其他动物2万多头。
1999年新加坡因为从马来西亚进口生猪,将NVD带入新加坡,引起11人感染,1人死亡。
2000年在马来西亚又发生2起NiV。
2001年,相继在孟加拉国和印度发生人与人之间的传染。
2001—2005年,孟加拉国先后爆发过5次NVD,共有69人死亡。2007年印度孟加拉邦发生5例人感染NiV,主要通过人与人之间传播。2008年孟加拉再次发生NiV感染,造成至少9人死亡。
估计马来西亚、新加坡、孟加拉国、印度北部约400人患病,其中200人死亡。
2009年发现在中国大陆蝙蝠体内发现尼帕病毒尼帕样病毒抗体,提示我国存在尼帕或类似病毒的自然疫源地。
目前对该病尚无有效防止手段(如疫苗)。
NiV主要发生时间和区域
传播途径:猪之间可能是接触病猪的尿、唾液、气管分泌物等一起,也可通过垂直传播。人类感染可能主要是通过呼吸道和密切接触传播。人与人传播多是由于密切接触。
易感人群:养猪场或屠宰场的工人,与病猪接触较多,是高危人群。
自然宿主:十分广泛,主要感染猪、人、马、山羊、猎犬、猫、果蝠、鼠类。
传染源:果蝠和野猪是猪群发生NVD的最可能传染源。
人群之间的传播
猪感染后,病毒可在猪体内大量繁殖,并可通过呼吸道、尿液、粪便等途径向外界散播病原。
病人主要是通过伤口与猪的分泌液、排泄物以及呼出气体等的接触而受感染。而猪肉或猪的其他产品作为传播媒介还未见报道。
检验发现患者唾液和尿液中都带有NiV,其医护人员被检测出NiV抗体阳性,说明人与人之间也存在着较低的传播机会。
由于患者多个内脏器官有病变,而生殖器官未见异常,所以推测垂直传播和性传播的可能性较小。
四、致病机理
病毒在猪的扁桃体、呼吸道上皮组织和呼吸道受感染细胞碎片中繁殖,并通过咽喉部和气管分泌物传播的可能性较大。
尼帕病毒具有嗜神经性和嗜细胞性,直接侵入血管内皮细胞、呼吸道上皮细胞及淋巴细胞。
尼帕病毒可以直接感染神经元,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
五、临床表现
尼帕病毒可引起人类脑炎,进展快,病死率高,潜伏期为4天~2个月。
感染最初出现流感样症状:发烧、头痛、肌肉痛、呕吐和喉咙痛。之后可能出现头晕、嗜睡、意识混乱,以及表明急性脑炎的神经系统迹象。
特征症状是颈部和腹部痉挛,可以与其他病毒性脑炎相区别。
还可能出现非典型肺炎和严重呼吸道疾患,包括急性呼吸窘迫。
严重病例会发生脑炎和癫痫,进而在24~48h内陷入昏迷,恢复后遗留永久性脑损伤,而有1/3的患者在昏迷中死亡。
六、预防
封锁感染猪场,捕杀病猪和疑似感染猪及其同群猪,并对感染猪场进行全面、彻底的消毒。
禁止疫区猪只向外转运,以防疫情蔓延。并对易感动物和高危人群接种疫苗。
对发病场所周围猪场的猪进行抗体检测,销毁可疑感染猪。
疫苗的研制
目前还没有针对NiV的可用疫苗,目前处于研究阶段的NiV疫苗多数针对病毒的G和F蛋白,类型包括DNA疫苗,灭活苗,重组蛋白苗,病毒载体苗以及病毒杨粒子等。
七、NiV危害我国的可能性
自然发生尼帕病毒疫情:尤其是西南等地毗邻疫区。
从国外进口产品将尼帕病毒带入国内:1999年新加坡从马来西亚进口生猪时,将尼帕病毒带入新加坡。
我国公民出国旅行时感染尼帕病毒。
敌对势力将尼帕病毒作为生物武器带入我国。
实验室散毒:我国一些单位可能已经引进了尼帕病毒。
Thankyouforyouratten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