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滑脱、胸腰椎管狭窄复位
腰椎滑脱:
腰椎滑脱主要指腰椎椎体序列变得不整齐,腰椎椎体可以向前,或者向后移位(更严重的是前滑脱,腰椎后滑脱可以用腰椎间盘突出的手法),腰椎前滑脱容易造成椎管狭窄、神经压迫,从而引起一系列的临床症状。
出现较严重症状的前滑脱,不要轻易接诊;
腰椎滑脱临床表现:
腰骶部疼痛:
多表现位钝痛(多在滑脱关节附近,一部分在骶髂关节处),极少数病人可发生严重的尾骨疼痛(临床上少见,马尾神经严重压迫的时候才会产生);
疼痛多数在劳累后出现,站立、弯腰时加重,卧床休息后减轻或消失(疼痛消失但是滑脱没有回位,会随着时间推移越来越严重,连带其他椎体也发生滑脱);
2、腰部神经根压迫:表现为下肢放射痛和麻木(存在双侧麻木的可能),滑脱时神经根受牵拉(复位之后症状如果没有减轻,提示神经根可能出现了损伤,需要保持腰椎复位之后的位置,神经损伤需要时间恢复);
3、间歇性跛行:若神经受压时间长,引起神经、肌肉萎缩或并发腰椎管狭窄则常出现间歇性跛行症状(导致单侧肢体无力);
4、马尾神经受牵连或受压迫症状:滑脱严重可出现马尾神经症状:双下肢乏力、麻木及大小便功能障碍等症状(严重者下肢萎缩,卧床不起);
5、滑脱较重的患者可能会出现腰部凹陷、腹部前凸(小肚子突出,骨盆前倾),甚至(严重者)躯干不对称、行走不稳;
6、触诊滑脱椎体上下棘突压痛(炎症反应);
7、往往伴有并发症(滑脱引起并发症,先调滑脱再调并发症):
腰椎间盘突出症
滑脱椎体腰椎椎管狭窄;
腰椎退变性侧弯;
形成原因:
1、急性外伤、后伸性动作可导致腰椎滑脱(临床少);
2、慢性劳损(腰部过度受力或长期受力);
3、退行性病变(常见于老年人);
诊断:
腰椎滑脱分级:
1度滑脱:椎体滑脱三分之一以内
2度滑脱:椎体滑脱三分之二以内
3度滑脱:椎体滑脱三分之二以上
触诊:找到患者腰椎棘突,上下滑动,找到突然凹陷的节段,即是滑脱位置,复位时需要处理滑脱椎体上下各一节椎体;
复位:
→患者取侧卧位在上的腿屈起,术者位于患者身侧;
→术者将患者屈起的腿卡住固定,一手两只屈起卡住滑脱椎体的下一节椎体棘突两端,抵住后让患者向后推到极限;
→推至极限后,固定患者骨盆不动,在极限的角度做轻柔的均匀的晃动;
→做完之后再固定滑脱椎体上一节椎体进行同样操作;
→两侧同样操作;
艾灸对应点:
腰二上一横指左右:腰1
肚脐上一横指:腰2
肚脐下一横指:腰3
两侧髂嵴缘连线中点:腰4
髂前上棘连线中点微上方:腰5
正骨复位后嘱患者艾灸腹部对应点,(很重要)最少十天,每次一根艾条(小艾条温灸,半小时起步);
理筋:
1、在疼痛部位对应的经筋,寻找异样筋节做理筋处理;足少阳经筋,足太阳经筋,足阳明经筋;
2、腹部理筋;
注意事项:
1、调理周期:视情况可多做几次,感觉到腰椎被拉出来或者患者症状减轻即可,调理周期视患者严重情况而定,需持续调理;
2、不建议接诊2度以上的滑脱,如果患者2度滑脱但没有严重症状可以尝试调理,如果出现较严重症状不要接诊;
3、腰椎滑脱调理一定要配合艾灸,在腹部对应位置进行艾灸,可以起到缓解作用,辅助巩固,但复位还是要通过手法;
胸腰椎椎管狭窄调理(辅助处理):
1、胸腰椎椎管狭窄指各种形式的椎管、神经管以及椎间孔的狭窄,及软组织引起的椎管容积改变及硬膜囊本身的狭窄等引起的一系列痛症及一系列神经系统症状出现(椎管体量变小引起神经症状的出现);
2、腰椎管狭窄(常见):(三角形构造易挤压神经)因为椎管的狭小,压迫了位于腰椎椎管中马尾神经产生腰腿痛等症状(注意规避危险);
3、腰椎管狭窄症是指因原发或继发因素造成椎管结构异常,椎管腔内变窄,出现以间歇性跛行为主要特征的腰腿痛;
4、胸椎管狭窄:往往由于神经压迫会造成无力、麻木,时间长后可能会转化为胸腹部的束紧感,伴随着长期的腰背疼痛的情况(胸椎椎管狭窄大部分伴有胸椎变形,严重者甚至呼吸困难,影响心肺功能,尽量不接诊);
5、长时间不进行治疗(如椎管上骨刺或退行性变等)可能行动受到直接影响,严重者无法独立行动;
复位处理:
本手法针对的是椎体移位引起的椎管狭窄;
1、背部理筋;
2、理筋之后患者取俯卧位,术者两手指交叉点住棘突两旁,并嘱患者左右来回摆动身体(慢慢打开椎间隙);
3、复位处理:患者两腿屈起并交叉,术者先用双手掌跟按压分推两侧肌肉,再两手交叉在棘突两侧,嘱患者快速地晃动臀部(越快就越对脊柱的冲击力强),最少3-5分钟,从上往下腰椎五节椎体都要处理;
4、加上脊柱复位(骶骨+腰椎+胸椎复位);
理筋同腰椎滑脱,处理经筋+腹部理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