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反射疗法
【足反射疗法概述】
足反射疗法,简称“足疗”,是一种通过对双脚的经穴、反射区
施以按摩手法,刺激双脚穴位,从而调整脏腑虚实,疏通经络气血,
以预防或治疗某些疾病的方法。
足疗中的足部按摩和针灸术是祖国传统医学中起源较早的医疗技
术,在古代医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是宝贵的医学遗产。在《史
记》中,司马迁就记叙了上古时代,有位摸脚治病的民间医生,名叫
俞跗,他治病不用汤液醴酒,仅用“针石挢引、案杌毒熨”双脚的方
法,就能治愈疾病。一直到战国名医扁鹊,在治疗虢太子尸厥症时,
还盛赞俞跗的高超医技为“一拨见病之应”。但是,由于受到中国两
千多年封建社会的封建意识和风俗习惯的影响,赤裸双足被认为粗鲁
不雅,因而这种极有医疗价值的足部按摩疗法,逐渐被排斥在正统医
学之外,严重地阻碍了其发展。然而在国外,中国的足疗法却被广泛
运用和流传,日本称之为“足心道”疗法;欧美国家称之为“反射疗
法”或“区域疗法”,真是墙内开花墙外香。
直到1978年后,足部反射区疗法才通过各种渠道传回“娘家”。
1990年4月,在北京首次举行了全国足部反射区健康法研讨会,卫生
部正式同意成立了“中国足部反射区健康法研究会”,杭雄文先生任
理事长。并在1991年7月,成为由卫生部归口管理的全国学术性团
体。从此,足部反射区健康法这一简便易行、效果显著的自我保健方
法在我国各地得到了迅速的推广及运用。
【足反射疗法基本内容】
一、足反射区位置
足部反射区分为足底、足内侧、足外侧、足背部四大部分,其顺
序大致如下:
足底:肾上腺、肾、输尿管、膀胱、额窦、脑垂体(垂体)、小
脑及脑干、三叉神经、鼻、头部(大脑)、颈椎、甲状旁腺、甲状腺、
眼、耳、斜方肌、肺及支气管、心(左)、脾(左)、胃、胰腺、十
二指肠、小肠、横结肠、降结肠(左)、乙状结肠及直肠(左)、肛
门(左)、肝(右)、胆囊(右)、盲肠及阑尾(右)、回盲瓣
(右)、升结肠(右)、腹腔神经丛、生殖腺(睾丸或卵巢)、失眠
点。
足内侧:膀胱、鼻、颈椎、甲状旁腺、胸椎、腰椎、骶骨(骶
椎)、尾骨内侧、前列腺或子宫、尿道及阴道、髋关节、直肠及肛门、
腹股沟、肋骨、下身淋巴腺(腹部淋巴腺)、消渴点、便秘点。
足外侧:生殖腺(睾丸或卵巢)、髋关节、尾骨外侧、下腹部、
膝、肘、肩、肩胛骨、内耳迷路、胸、膈(横膈膜)、肋骨、上身淋
巴腺、上臂、头痛点。
足背:鼻、颈项、眼、耳、腹股沟、上颌、下颌、扁桃体、喉与
气管及食管、胸部淋巴腺、内耳迷路、胸、膈(横膈膜)、肋骨、上
身淋巴腺、下身淋巴腺(腹部淋巴腺)、痰喘点、心痛点、落枕点、
腰腿点。
二、选取反射区的原则
选取反射区的原则,主要是根据病变所在的部位,即受累的脏腑
器官,而不是根据具体的病症。所以,同一器官、同一系统的各种病
症,应选取大致相同的反射区。反之,同一反射区可用以治疗不同的
病症。
肾、输尿管和膀胱这三个反射区,是足部按摩中极其重要的区域,
故称之为“基本反射区”。其作用是增强排泄功能,将“毒素”或有
害物质排出体外,因此,每次按摩开始和结束时都要连续按摩这三个
反射区各4~5遍。
在选取基本反射区的基础上,再选取与病变器官相对应的反射区,
如:
肾脏疾病——肾反射区;
各种眼病——眼反射区;
各种耳病——耳、内耳迷路反射区;
各种鼻病——鼻、额窦、扁桃体、肺及支气管等反射区;
肺病——肺及支气管、喉与气管、心等反射区;
支气管疾病——肺及支气管、鼻、扁桃体等反射区;
胃及十二指肠疾病——胃、十二指肠、腹腔神经丛、甲状旁腺等
反射区;
食管疾病——食管、胃、胸等反射区;
肝病——肝、脾、胃、肠等反射区;
胆病——肝、胆囊反射区;
小肠疾病——小肠、腹腔神经丛、甲状旁腺等反射区;
大肠疾病——小肠、回盲瓣、盲肠、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
乙状结肠及直肠、肛门、腹腔神经丛等反射区;
颈部疾病——颈椎、颈项等反射区;
前列腺症——前列腺、尿道、垂体、甲状旁腺、生殖腺、肾上腺
等反射区;
垂体病症——脑垂体(垂体)、头部(大脑)等反射区;
甲状腺病症——甲状腺、垂体、肾上腺、小脑及脑干等反射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