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法治中国建设8.1法治国家一、法治国家的内涵二、建设法治国家
课标要求核心素养要求我们明确以良法促进发展、保障善治的意义,探究法治与生活的关系,归纳公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的法治保障,展望人们在法治国家享受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和优美环境的美好前景。【政治认同】通过分析建设法治国家的重大意义,体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优越性,增强对我国法律的政治认同。【科学精神】结合近年来我国的法治成就,理解法治国家的内涵和具体特征。【法治意识】了解具体的法律立法宗旨、原则和条文,树立法治意识和法治思维。【公共参与】坚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信念,运用法治思维分析处理问题。重点:法治国家的内涵、基本特征难点:如何建设法治国家
情境导入思考:什么是法治国家?如何推进法治国家建设?2024年2月5日,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依法对澳大利亚籍被告人杨军间谍案一审公开宣判,认定杨军犯间谍罪,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针对此案审判结果,澳方人员表示“愤怒”。2月6日,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强调,中国是法治国家,中方依法办案,请澳方尊重中国司法主权。
(1)法治国家,就是实行依法治国、依宪治国、依法执政、依宪执政的国家。(2)在现代社会,法治国家意味着国家权力依法行使,国家各项工作依法开展。(3)法治国家意味着法治成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1、法治国家的内涵一、法治国家的内涵
2、法治国家的特征/具体表现(1)坚持宪法法律至上——法治的根本原则①表现:宪法法律至上是法治的首要内容,即宪法法律是社会治理的最高准则,任何个人和组织都不享有法律之外的特权。②原因:法律是通过民主程序制定出来的,反映了民众的意愿,符合民众的利益,体现了社会共同理想和信念,应该得到全社会的尊重和遵从。宪法居于母法和最高法的地位,即宪法作为根本法构成国家制定法的基础和核心,在国家整个法律体系中的层次、地位和效力最高。
(2)坚持良法之治——法治的基础和前提①原因只有良法才能最大限度地得到民众的认同,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法律的效力。②表现一方面,良法应内容合理,在制定过程中应广泛听取各方意见,符合社会和人民的需要,符合社会公平正义的理念;另一方面,良法应体系完备、规范系统、类别齐全、协调统一,能够涵盖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③要求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方可制定出良法,良法之下才有法治国家。
①良法与善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缺一不可。②良法要求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法的制定)善治要求把制定的良法付诸实施,将法治作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从而实现良法的价值。(法的实施)③良法本身不是目的,制定良法是为了发挥法律在规范社会行为、调节社会关系、平衡社会利益、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的作用,最终达到善治的目标。(选择题常考,要注意!)知识拓展:良法与善治的关系
(3)尊重和保障公民权利——法治的精髓所在①公民权利:公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包括人身权、财产权、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等。②原因:保护公民的各项权利是法治的主要功能。在法治国家,公民的权利和尊严应得到法律的确认,并通过执法和司法加以保障。注意:公民权利≠公民政治权利公民权利:指作为一个国家的公民所享有的公民资格和公民资格相关的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权利。政治权利:是指公民依法享有的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权利,主要指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政治自由、监督权等
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我国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以立法保障和司法保障为主要内容的权利保障体制,保障公民权利。尊重和保障公民权利民有所呼,法有所应。今年3月1日,刑法修正案(十一)正式实施,“高空抛物罪”作为新罪名单独入刑,标志着国家从法律上遏制高空抛物这一不文明行为的约束力愈加强硬。新修订《未成年人保护法》自2021年6月1日起施行。该法是未成年人保护领域的综合性法律,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增加、完善多项规定,着力解决社会关注的涉未成年人侵害问题,包括监护人监护不力、学生欺凌、性侵害未成年人、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等问题。知识拓展
(4)规范国家权力的运行①表现国家的各项权力,包括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监督权等,都必须在法律之下运行。②要求需要通过完善的法律制度,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首先要建好笼子。笼子太松了,或者笼子很好但门没关住,进出自由,那是起不了什么作用的。——对国家权力的制约
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相互融合、环环相扣,“三不”是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不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