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问题研究从市中心到郊区,你选择住在哪里-说课稿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课题:
科目:
班级:
课时:计划3课时
教师:
单位: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为第二章“问题研究:从市中心到郊区,你选择住在哪里”,选自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本节课将通过分析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引导学生探讨市中心与郊区的居住特点及优劣势,进而让学生做出合理的居住选择。
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在于,学生在之前的课程中已经学习了城市地理的基本概念、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及其影响因素。本节课将在此基础上,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并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际问题的分析与决策。
二、核心素养目标
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通过分析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城市居住环境的能力,发展其地理信息素养。同时,通过探讨市中心与郊区的居住选择,提升学生的区域认知,锻炼其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培养其地理探究意识和批判性思维。
三、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城市地理的基本概念、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及其影响因素等相关知识,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分析能力。
2.在学习兴趣方面,学生对城市生活充满好奇,对居住环境的选择有一定的关注。在学习能力上,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式获取和运用地理信息。在学习风格上,学生倾向于通过案例分析和实际问题解决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包括:
-对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具体理解和分析可能不够深入,需要引导;
-在实际案例分析中,可能难以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情况相结合,需要教师提供具体案例和引导;
-对市中心与郊区居住选择的决策过程中,可能缺乏全面的考虑因素,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
-部分学生可能在表达和讨论中存在障碍,需要教师鼓励和引导,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
四、教学资源
-地理课本(人教版必修第二册)
-多媒体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图
-居住环境优劣势比较表
-案例分析材料
-讨论引导问题清单
-学生作业纸张与书写工具
-互动讨论平台(如班级微信群、校园论坛)
五、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环节(5分钟)
-创设情境:展示市中心和郊区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描述两地的不同特点。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你可以选择,你愿意住在市中心还是郊区?为什么?
2.讲授新课(15分钟)
-介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基本概念,包括市中心和郊区的定义、功能及发展历程。
-分析市中心和郊区的居住特点,如交通便利性、生活成本、环境质量等。
-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比较市中心和郊区的优劣势,如就业机会、教育资源、休闲娱乐等。
3.情境分析与讨论(10分钟)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城市案例,分析该城市市中心和郊区的居住环境。
-小组报告:每组选派一名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其他同学进行补充和评价。
-教师点评:对学生的分析进行点评,引导他们从更多角度思考问题。
4.巩固练习(10分钟)
-练习题:发放练习题,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析一个城市案例,并给出居住选择的建议。
-讨论交流:学生完成练习后,相互交流答案,讨论各自的分析思路和决策依据。
5.课堂提问与总结(5分钟)
-提问环节:教师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提问,检查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情况。
-总结环节: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重点,强调市中心和郊区居住选择的综合性和个体差异性。
6.创新环节(10分钟)
-案例研究:提供一个真实城市案例,让学生模拟决策者,制定一个居住环境改善计划。
-角色扮演:学生分组扮演不同角色,如城市规划师、居民、开发商等,就居住环境改善计划进行辩论。
7.课堂反馈(5分钟)
-学生反馈:教师邀请学生分享本节课的学习收获和感受,以及对创新环节的看法。
-教师反馈:教师总结学生的反馈,针对不足之处给予指导,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探索相关问题。
六、拓展与延伸
1.拓展阅读材料:
-《城市地理学导论》(作者:张京祥)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研究》(作者:李道勇)
-《城市居住环境评价与规划》(作者:王志英)
-《城市发展与郊区化》(作者:刘维宁)
2.课后自主学习和探究:
-学生可以查阅相关书籍和学术文章,深入了解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
-学生可以调查自己所在城市的居住环境,分析市中心和郊区的差异,并撰写调查报告。
-学生可以尝试运用所学知识,针对一个特定城市,提出改善居住环境的建议和措施。
-学生可以关注城市规划与发展的最新动态,了解城市政策对居住环境的影响。
-学生可以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