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上学了3.我们的操场(说课稿)-2024-2025学年一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
一、教学内容
教材章节:一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我上学了》第三单元“我们的操场”。
内容:本节课主要围绕操场的形状和面积展开,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活动,让学生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初步感知面积的概念,并学会测量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二、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观察操场形状,学生将发展空间观念,学会从不同角度观察和描述物体;通过测量面积,学生将提升动手操作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此外,学生将在合作探究中培养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同时,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①学生能够正确识别和描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包括对边平行、四个角都是直角等。
②学生能够通过实际操作,如测量长度和宽度,来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③学生能够理解面积的概念,并能够将面积的计算应用到实际情境中。
2.教学难点,
①学生理解面积的概念,并能够在没有直观图形的情况下,通过想象和抽象思维来处理面积问题。
②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准确测量长度和宽度,特别是在不规则图形的测量中保持测量的精确性。
③学生在计算面积时,能够正确理解和应用面积公式,避免计算错误。
四、教学资源
(软硬件资源)
-量尺、直尺
-绘图板
-计算器(可选)
(课程平台)
-交互式电子白板
(信息化资源)
-数字操场图片或模型
-面积计算动画或视频
(教学手段)
-小组讨论
-角色扮演
-实物操作
-游戏化学习任务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环节(5分钟)
1.情境创设:教师带领学生参观校园,引导学生观察操场,提问:“同学们,你们注意到我们的操场是什么样的吗?你们能告诉我操场的形状吗?”
2.提出问题: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操场有面积吗?你们知道面积是什么意思吗?”
3.激发兴趣:教师展示操场面积的计算过程,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讲授新课(15分钟)
1.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
-教师展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它们的特征。
-学生小组讨论,总结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教师总结:长方形有四个角,对边平行,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四边相等。
-用时:5分钟
2.计算面积
-教师讲解面积的概念,强调面积是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
-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如测量操场的长度和宽度,来计算面积。
-教师示范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引导学生理解面积公式。
-学生分组进行面积计算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用时:10分钟
(三)巩固练习(15分钟)
1.练习计算
-教师出示不同形状的图形,要求学生计算面积。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巡视并给予个别指导。
-用时:5分钟
2.应用练习
-教师提出实际问题,如:“如果操场的面积是100平方米,那么它的长和宽各是多少?”
-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教师总结解答过程,强调面积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用时:10分钟
(四)课堂提问(5分钟)
1.教师提问:“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
2.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3.教师提问:“你们觉得面积的计算有什么难点?”
4.学生讨论,教师总结。
(五)师生互动环节(10分钟)
1.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需要用到面积的计算吗?”
2.学生举例,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面积计算的实际意义。
3.教师展示一组不规则图形,提问:“这些图形的面积怎么计算?”
4.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5.教师邀请学生上台展示解题过程,全班共同点评。
(六)核心素养拓展(5分钟)
1.教师提问:“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有哪些收获?”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总结。
3.教师强调:学习数学不仅要掌握知识,还要学会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
(七)总结与作业布置(5分钟)
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布置作业:完成课后练习题,思考如何将面积计算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3.学生提问,教师解答。
教学过程用时总计:45分钟
六、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地图上区域面积的表示方法,如国家、城市、公园等。
-生活中的几何图形,如家具、衣物、食品包装等。
-面积单位换算,如平方米、平方厘米、平方分米等。
2.拓展建议:
-设计一个简单的房间布局图,让学生计算房间的面积,并尝试优化布局。
-利用地图软件或实地考察,了解不同区域的面积,并探讨其与人口、资源分布的关系。
-观察并记录生活中常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