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课《故事二则》第一课时(说课稿)-2024-2025学年四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精品课堂系列(统编版·五四制)
学校
授课教师
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教具
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第27课《故事二则》第一课时
2.教学年级和班级:四年级
3.授课时间:2024-2025学年
4.教学时数:1课时
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提高阅读理解和审美感知。
2.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技巧,通过仿写、续写等方式进行语言实践。
3.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通过分析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个性化解读。
4.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提升学生的沟通能力和集体协作能力。
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在语文学习上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对汉字的认读和书写有一定的掌握,但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还有待提高。本节课的《故事二则》涉及了寓言和神话故事,这些内容对学生来说既熟悉又充满趣味,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在知识层面,学生已经接触过一些寓言故事,对故事的情节和寓意有所了解,但具体到对故事深层含义的挖掘和分析,学生的能力还较为有限。此外,学生在写作方面也有一定的积累,但如何将阅读中的感悟和创意转化为自己的文字表达,还需要进一步指导。
在能力方面,学生的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逐渐提升,但深度阅读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还有待加强。在课堂讨论和分享中,学生的表达能力有待提高,需要通过互动和练习来增强。
在素质方面,四年级学生正处于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关键时期,他们需要培养专注力、耐心和合作精神。在课程学习中,学生的这些素质将对他们的学习效果产生直接影响。
教学资源
1.软硬件资源:多媒体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黑板、粉笔、学生课本《故事二则》、教学课件。
2.课程平台:学校网络教学平台,用于布置作业和在线答疑。
3.信息化资源:故事相关图片、音频、视频资料,用于辅助教学和激发学生兴趣。
4.教学手段:课堂讨论、小组合作、角色扮演、思维导图等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展示一幅与《故事二则》中故事情节相关的图片,引发学生兴趣。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故事吗?你们喜欢听故事吗?”
-引导学生回忆以往学过的故事,激发他们对新故事的期待。
2.讲授新知(20分钟)
-教师简要介绍《故事二则》的背景和作者,让学生了解故事产生的时代背景。
-首先讲解第一则故事《守株待兔》,引导学生关注故事情节、人物性格和寓意。
-朗读故事,让学生初步理解故事内容。
-分角色朗读,让学生感受故事中不同角色的语言特点。
-提问:“故事中的人物有什么特点?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
-引导学生思考故事中的寓意,如勤奋、机遇、道德等。
-讲解第二则故事《精卫填海》,让学生体会神话故事的神奇魅力。
-朗读故事,让学生初步理解故事内容。
-分析故事中的神话元素,如精卫鸟、东海、炎帝之女等。
-提问:“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引导学生思考故事中的精神品质,如坚持不懈、勇敢面对困难等。
3.巩固练习(10分钟)
-教师出示与故事相关的练习题,如选择题、判断题、简答题等。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集体订正答案,教师点评学生的回答,巩固所学知识。
4.课堂小结(5分钟)
-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的重点内容,如故事情节、人物特点、寓意等。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阅读相关故事,提高文学素养。
5.作业布置(5分钟)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包括:
-阅读课后推荐故事,完成阅读笔记。
-选取其中一个故事,写一篇读后感。
-家长签字确认作业完成情况。
学生学习效果
学生学习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阅读理解能力提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寓言和神话故事的内容,掌握故事情节、人物性格和寓意。他们在阅读过程中,学会了抓住关键词句,分析故事发展脉络,从而提高了阅读理解能力。
2.语言表达能力增强: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讨论,通过分角色朗读、复述故事等方式,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此外,通过仿写、续写等写作练习,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3.思维能力得到锻炼: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涉及对故事深层含义的挖掘和分析,学生在思考故事寓意、人物性格等方面,培养了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4.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通过学习《故事二则》,学生了解了勤奋、勇敢、坚持不懈等优秀品质,激发了他们追求卓越、勇往直前的精神。同时,故事中的道德寓意也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了积极影响。
5.团队合作意识增强:在课堂讨论和小组合作环节,学生学会了倾听他人意见、尊重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