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进位加法(第二课时)(说课稿)-2024-2025学年一年级数学上册(沪教版·2024秋)
课题:
科目:
班级:
课时:计划3课时
教师:
单位:
一、设计思路
本课以“6.2进位加法(第二课时)”为主题,针对一年级学生认知特点,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理解进位加法的原理和方法。通过复习旧知,引入新知,让学生在操作、比较、归纳等活动中,逐步掌握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数学思维,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培养学生数感,使学生能够理解数的概念和运算规律,通过进位加法的学习,提升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同时,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以及在操作活动中锻炼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
学生已具备初步的数数和计数能力,能够进行10以内的加法运算,对数和量的关系有初步的认识。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
一年级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对数学活动有一定的兴趣。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较强的模仿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喜欢通过游戏和实际操作来学习。学生的学习风格多样,有的学生擅长观察和模仿,有的学生则更倾向于动手实践和探索。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
学生在学习进位加法时,可能会遇到以下困难和挑战:理解进位的概念,掌握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在多位数加法中,正确进行进位;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将进位加法应用到具体情境中。此外,部分学生可能因为对数学的恐惧或缺乏信心而影响学习效果。
四、教学资源
-教学软件:多媒体教学平台,用于展示动画和视频,帮助学生直观理解进位加法。
-教学硬件:实物教具,如计数器、小棒、彩色卡片等,用于辅助学生动手操作。
-课程平台:一年级数学教学软件,提供相关的教学资源和练习题。
-信息化资源:网络图片和动画,用于制作课件,丰富教学内容。
-教学手段:板书、PPT演示、小组合作学习等。
五、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出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如苹果、铅笔等,引导学生进行10以内的加法游戏,复习旧知。
-提问:同学们还记得我们之前学过的加法吗?谁能上来演示一下?
-引入新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进位加法,看看谁能够更快地掌握这个新的加法方法。
2.讲授新知(20分钟)
-教师展示PPT,通过动画演示两位数加法的进位过程。
-提问:当两个数相加满十时,会发生什么情况?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满十时,我们要向前一位进一。
-教师通过实际操作,如使用计数器或小棒,展示进位加法的计算过程。
-学生分组进行实际操作,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理解进位加法的原理。
3.巩固练习(10分钟)
-教师出示一些进位加法的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
-学生完成后,教师请个别学生上台展示解题过程,其他学生评价。
-教师点评学生的答案,强调正确的解题方法和步骤。
4.课堂小结(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包括进位加法的概念、计算方法和注意事项。
-提问: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了什么?谁能用自己的话总结一下?
-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总结,强调进位加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5.作业布置(5分钟)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包括练习册中的进位加法题目和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题。
-提醒学生注意做题的规范性和准确性,鼓励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完成作业。
-布置作业后,教师提醒学生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准备。
六、拓展与延伸
六、拓展与延伸
1.提供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拓展阅读材料
-《数学乐园》:这本书以趣味故事的形式介绍了数学知识,包括加法、减法等基础运算,适合一年级学生阅读,能够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
-《数数大王》:通过有趣的故事,引导学生学习数的概念和数数技巧,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进位加法中的数位概念。
-《生活中的数学》:收集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数学问题,如购物找零、时间计算等,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将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2.鼓励学生进行课后自主学习和探究
-鼓励学生在家中与家长一起进行简单的家庭购物找零游戏,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进位加法的理解。
-引导学生观察家庭或学校中的时钟,尝试计算时间差,锻炼学生的进位加法应用能力。
-学生可以尝试制作简单的进位加法练习本,记录自己的练习过程和错误,定期回顾和总结。
-鼓励学生收集生活中的进位加法实例,如体育比赛计分、购物结账等,通过实际情境加深对进位加法的认识。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他们在学习进位加法过程中的心得体会,促进知识的交流和深化。
-建议学生阅读有关数学历史的小故事,了解数学的发展历程,激发学生对数学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