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中华民族一家亲第3课时互相尊重守望相助说课稿-2024-2025学年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统编版
科目
授课时间节次
--年—月—日(星期——)第—节
指导教师
授课班级、授课课时
授课题目
(包括教材及章节名称)
第7课中华民族一家亲第3课时互相尊重守望相助说课稿-2024-2025学年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统编版
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第7课中华民族一家亲第3课时互相尊重
2.教学年级和班级:五年级上册
3.授课时间:2024-2025学年
4.教学时数:1课时
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让学生理解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深刻内涵。
2.提升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学会尊重他人,增强团队协作意识。
3.增强学生的法治观念,使学生认识到互相尊重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石。
4.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践行守望相助的精神。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的相关知识:五年级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对家庭、学校和社区等基本的社会单元有了初步的认识,对“家国情怀”这一概念也有了一定的理解。他们可能已经学习了关于团结、合作、尊重他人等道德规范,但对他们来说,将这些概念应用到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群体关系中可能是一个新的挑战。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五年级学生对社会问题和人际关系通常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他们善于通过故事、讨论和实践活动来学习。学生的能力包括基本的沟通技巧和初步的分析能力。学习风格上,有的学生可能更倾向于通过合作学习来理解复杂的社会关系,而有的学生可能更习惯于独立思考。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学生可能对“中华民族一家亲”这一概念的理解存在模糊性,难以将抽象的概念与具体的行为规范联系起来。此外,学生在尊重他人、守望相助方面可能缺乏实践经验,难以在现实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部分学生可能因为文化背景的差异而感到困惑,难以理解和接受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尊重。因此,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具体案例和互动活动来帮助学生克服这些困难。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生动讲述,结合民族故事和历史事实,引导学生理解“互相尊重”的深刻含义。
2.讨论法:组织学生围绕具体案例进行小组讨论,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观点的能力。
3.活动法:设计角色扮演和互动游戏,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验和感受尊重与互助的重要性。
教学手段:
1.多媒体展示:利用PPT或视频资料,直观展示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增强学生的文化认知。
2.教学软件:运用互动教学软件,让学生通过游戏形式学习尊重他人、守望相助的实践方法。
3.板书设计:通过板书呈现关键知识点,帮助学生梳理思路,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目标:引起学生对“中华民族一家亲”的兴趣,激发其探索欲望。
过程:
开场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中华民族有哪些特点吗?为什么说我们是一个大家庭?”
展示一些关于中华民族团结互助的历史图片或视频片段,让学生初步感受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氛围。
简短介绍“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概念,强调其在中国历史和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2.“中华民族一家亲”基础知识讲解(10分钟)
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一家亲”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和意义。
过程:
讲解“中华民族一家亲”的定义,包括其主要组成部分,如民族、文化、地域等。
详细介绍“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组成部分或功能,使用图表或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
3.“中华民族一家亲”案例分析(20分钟)
目标: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特性和重要性。
过程:
选择几个典型的“中华民族一家亲”案例进行分析,如“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的比喻。
详细介绍每个案例的背景、特点和意义,让学生全面了解“中华民族一家亲”的多样性或复杂性。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案例对实际生活或学习的影响,以及如何应用“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精神解决实际问题。
4.学生小组讨论(10分钟)
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与“中华民族一家亲”相关的主题进行深入讨论,如“如何促进民族团结”。
小组内讨论该主题的现状、挑战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准备向全班展示讨论成果。
5.课堂展示与点评(15分钟)
目标: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加深全班对“中华民族一家亲”的认识和理解。
过程:
各组代表依次上台展示讨论成果,包括主题的现状、挑战及解决方案。
其他学生和教师对展示内容进行提问和点评,促进互动交流。
教师总结各组的亮点和不足,并提出进一步的建议和改进方向。
6.课堂小结(5分钟)
目标: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中华民族一家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