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品德与生活上册2.2秋天的收获1说课稿新人教版
主备人
备课成员
设计思路
本课设计以“秋天的收获”为主题,结合二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生活经验,通过趣味游戏、实际操作和情感体验等教学活动,让学生了解秋天的收获,培养热爱大自然、珍惜劳动成果的良好品德。教学内容紧密联系课本,注重实践操作与情感教育的融合,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品德素养。
核心素养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自然、感受季节变化的能力,增强对农业生产劳动的尊重和热爱。通过参与秋收活动,提升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培养珍惜粮食、感恩大自然的情感态度,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生活态度。
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发展阶段,对自然现象和生活经验具有浓厚的兴趣。他们已经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和简单的表达能力,但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尚在培养之中。在品德与生活课程中,学生的知识储备包括对四季变化的基本认知,以及对农作物生长过程的初步了解。
学生的行为习惯方面,部分学生可能对秋天的收获感到好奇,但缺乏实际参与体验;有的学生可能存在浪费粮食的行为,需要引导树立节约意识。在课堂学习中,学生表现出积极参与、乐于表达的特点,但合作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有待提高。
本课程的学习对二年级学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通过秋收活动的体验,学生能够直观地理解劳动的价值,培养珍惜劳动成果的意识;其次,通过观察和讨论,学生能够提升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最后,通过情感体验,学生能够增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感恩之心,形成良好的劳动价值观和生活态度。
学具准备
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拥有《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上册教材。
2.辅助材料:准备秋收相关的图片、视频,以及农作物生长过程的图表。
3.实验器材:准备小剪刀、胶水等,用于制作农作物模型。
4.教室布置:设置讨论区,摆放秋收主题的挂图和农作物模型,营造秋收氛围。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老师站在教室中央,微笑着对学生们说:“同学们,你们喜欢秋天吗?秋天是个丰收的季节,有很多好吃的东西和美丽的景色。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秋天的收获》这一课,看看秋天有哪些收获吧。”
2.学生们兴奋地回答:“喜欢!”“想看看秋天的收获!”
二、新课学习
1.老师板书课题《秋天的收获》,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为学习新课做铺垫。
2.老师提问:“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学生回答:“学习了四季的变化。”
3.老师继续提问:“那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秋天的哪些收获呢?”
学生积极思考,举手回答:“有苹果、梨、柿子、稻谷、棉花等。”
4.老师展示秋天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同学们,你们看到了什么?这些图片上的东西是什么季节的收获?”
学生回答:“是秋天的收获。”
5.老师继续引导:“那么,秋天的收获对我们有什么意义呢?”
学生思考后回答:“秋天的收获可以让我们吃到很多好吃的东西,还可以让我们感受到农民伯伯的辛勤劳动。”
6.老师总结:“是的,秋天的收获不仅让我们享受到美味,还让我们明白了劳动的价值。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探究秋天的收获。”
三、课文学习
1.老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让学生初步感知秋天的景象。
2.老师提问:“这一段写了什么?”
学生回答:“写了秋天的景象。”
3.老师引导学生分析第二自然段,了解秋天的收获。
a.老师提问:“这一段写了哪些秋天的收获?”
学生回答:“有苹果、梨、柿子、稻谷、棉花等。”
b.老师提问:“这些收获对我们有什么好处?”
学生回答:“可以让我们吃到好吃的东西,还可以让我们感受到农民伯伯的辛勤劳动。”
4.老师引导学生学习第三自然段,体会秋天的美好。
a.老师提问:“这一段写了什么?”
学生回答:“写了农民伯伯在收获。”
b.老师提问:“农民伯伯在收获的时候,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回答:“农民伯伯很辛苦,我们要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
5.老师总结:“是的,秋天的收获不仅给我们带来了美味,还让我们明白了劳动的价值。我们要珍惜农民伯伯的劳动成果,做一个勤俭节约的好孩子。”
四、课堂活动
1.老师组织学生进行“秋天的收获”手工制作活动,让学生亲手制作秋天的果实,如苹果、梨等。
2.学生分组进行制作,老师巡回指导。
3.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互相欣赏和评价。
五、总结拓展
1.老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今天我们学习了《秋天的收获》,了解了秋天的景象和收获,还知道了劳动的价值。”
2.老师提问:“同学们,你们还知道哪些季节的收获?”
学生回答:“春天的花朵、夏天的果实、冬天的雪景。”
3.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