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具(说课稿)-2024-2025学年一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2024)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分析
1.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一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玩具》章节,包括认识不同的玩具,学习简单的加减法运算,以及通过玩具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2.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本节课与学生在生活中对玩具的已有认识相联系,通过玩具这一学生感兴趣的题材,引导学生复习和巩固已学过的数字和加减法知识,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核心素养目标
1.发展数学抽象:通过玩具分类和计数,培养学生从具体事物中抽象出数学概念的能力。
2.培养逻辑推理:在加减法运算中,引导学生进行逻辑推理,理解运算规则。
3.提升数学建模:利用玩具进行数学活动,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4.增强应用意识:通过玩具活动,提高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情境的意识。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的相关知识:一年级上册的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数字的认识和简单的加减法运算,具备一定的数感和基本的数学思维能力。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一年级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对玩具尤其感兴趣。他们的学习能力处于初步发展阶段,需要通过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习兴趣。学习风格上,学生个体差异较大,有的学生擅长动手操作,有的则更倾向于观察和思考。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部分学生可能对抽象的数学概念理解困难,尤其是在进行加减法运算时,可能会遇到计算错误或理解不透彻的问题。此外,学生在进行玩具分类和计数时,可能会遇到逻辑思维上的挑战,需要教师耐心引导和帮助。
教学资源
-教学软件:电子白板软件
-课程平台:多媒体教学设备
-信息化资源:儿童玩具图片库、数学游戏软件
-教学手段:实物玩具、计数器、彩色卡片
-教学工具:黑板、粉笔、教具盒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如下,总用时45分钟:
一、导入环节(5分钟)
1.教师展示多种玩具图片,提问:“同学们,你们都有哪些玩具呢?”
2.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并引入主题:“今天我们要学习关于玩具的数学知识。”
二、讲授新课(20分钟)
1.教师讲解“认识不同的玩具”:
-展示不同类型的玩具,如积木、球类、汽车等,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
-提问:“这些玩具有什么特点?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并讲解玩具的分类。
2.教师讲解“简单的加减法运算”:
-展示实物玩具,如5个球和3个球,提问:“如果把这些球放在一起,一共有多少个?”
-引导学生思考并说出加法运算“5+3=8”。
-通过类似的方式,讲解减法运算“8-3=5”。
3.教师讲解“通过玩具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分组进行玩具分类活动,每组学生负责一种类型的玩具。
-学生在活动中观察、描述和操作玩具,教师巡视指导。
-活动结束后,每组派代表分享操作过程和感受。
三、巩固练习(15分钟)
1.教师出示玩具图片,让学生进行加减法计算。
-学生独立完成计算,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展示计算过程,教师点评并纠正错误。
2.教师出示玩具情景题,如:“小明有4个玩具,妈妈又买了3个,小明现在有多少个玩具?”
-学生独立完成题目,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展示解题过程,教师点评并纠正错误。
四、课堂提问(5分钟)
1.教师提问:“你们觉得通过今天的活动,你们学到了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并强调本节课的重点。
2.教师提问:“如果你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类似的数学问题,你们会怎么解决?”
-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
五、师生互动环节(5分钟)
1.教师提问:“你们觉得哪个玩具最好玩?为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玩具的特点,培养观察能力。
2.教师提问:“你们最喜欢的数学活动是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学习兴趣。
3.教师提问:“你们觉得今天的学习活动有哪些困难?”
-学生回答,教师针对学生的困难进行解答和指导。
六、核心素养能力的拓展要求(5分钟)
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今天我们学习了加减法,那么在以后的学习中,你们还可能遇到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并拓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2.教师提问:“你们觉得数学知识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
学生学习效果
学生学习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与技能:
-学生能够正确识别和描述不同类型的玩具,如积木、球类、汽车等。
-学生能够熟练运用简单的加减法运算,解决与玩具数量相关的问题。
-学生能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