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谁先迎来黎明-说课稿-2024-2025学年科学六年级上册教科版(2017)
学校
授课教师
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教具
设计意图
本节课以“谁先迎来黎明”为主题,旨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地球自转对昼夜更替的影响。通过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地球自转的基本知识,提高科学探究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以下核心素养:1)科学探究能力,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引导学生探究地球自转与昼夜更替的关系;2)科学思维能力,通过分析实验数据,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和批判性思维能力;3)科学态度与责任,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尊重和责任感。
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在科学学习上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对自然现象有一定的认知和兴趣。然而,由于地球自转这一概念较为抽象,学生可能存在理解上的困难。在知识层面,学生对地球的基本形态和运动有一定的了解,但对自转的具体机制和昼夜更替的原理可能认识不足。在能力方面,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有所提高,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仍需加强。
在素质方面,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较强,但部分学生可能因为缺乏耐心而容易放弃。行为习惯上,学生普遍能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但个别学生可能存在注意力不集中、参与度不高的问题。这些因素对课程学习产生以下影响:
1.学生对地球自转概念的理解可能存在偏差,需要教师通过生动的教学手段和实际操作来辅助教学。
2.学生在实验操作中可能遇到困难,需要教师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支持,确保实验的安全和有效性。
3.教师需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合适的教学活动,以提高全体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
4.通过课堂互动和讨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团队合作精神,为后续科学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本节课所需的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材。
2.辅助材料:准备地球自转动画、昼夜更替的图片、图表以及相关科普视频。
3.实验器材:准备地球仪、光源、计时器等实验器材,确保实验的顺利进行。
4.教室布置:设置分组讨论区,布置实验操作台,确保学生能够安全、舒适地进行实验和讨论。
教学实施过程
1.课前自主探索
教师活动:
发布预习任务:通过在线平台或班级微信群,发布预习资料(如PPT、视频、文档等),明确预习目标和要求。
设计预习问题:围绕“地球自转与昼夜更替”课题,设计一系列具有启发性和探究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如“地球自转是如何影响昼夜交替的?”、“为什么不同地区的时间会有差异?”
监控预习进度:利用平台功能或学生反馈,监控学生的预习进度,确保预习效果。
学生活动:
自主阅读预习资料:按照预习要求,自主阅读预习资料,理解地球自转的基本概念和昼夜更替的原理。
思考预习问题:针对预习问题,进行独立思考,记录自己的理解和疑问。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在线平台、微信群等,实现预习资源的共享和监控。
作用与目的:
帮助学生提前了解地球自转与昼夜更替的相关知识,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2.课中强化技能
教师活动:
导入新课:通过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引出“谁先迎来黎明”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讲解知识点:详细讲解地球自转的原理、速度、方向等知识点,结合实例帮助学生理解。
组织课堂活动:设计小组讨论,让学生通过模拟实验探究昼夜更替的原因。
学生活动:
听讲并思考: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参与课堂活动:积极参与小组讨论,体验地球自转与昼夜更替的关系。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讲授法:通过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地球自转的知识点。
实践活动法:设计模拟实验,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地球自转与昼夜更替的关系。
作用与目的: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地球自转与昼夜更替的原理,掌握相关技能。
3.课后拓展应用
教师活动:
布置作业:布置关于地球自转与昼夜更替的观察日记,让学生记录不同时间段的日出日落时间。
提供拓展资源:提供关于地球自转的科普书籍、网站等,供学生进一步学习。
学生活动:
完成作业:认真完成观察日记,巩固学习效果。
拓展学习:利用老师提供的拓展资源,进行进一步的学习和思考。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完成作业和拓展学习。
反思总结法: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反思和总结。
作用与目的:
巩固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地球自转与昼夜更替的知识点,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地球自转与昼夜更替的科普文章,介绍地球自转的发现历史、自转速度、方向以及昼夜更替的地理意义。
-地球自转的动画演示,通过动态图像展示地球自转的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