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位置——我在教室里的位置》(说课稿)-2024-2025学年一年级上册数学苏教版
课题:
科目:
班级:
课时:计划3课时
教师:
单位:
一、设计思路
本课以“生活中的位置——我在教室里的位置”为主题,通过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感知、体验、理解位置的概念。通过观察、比较、操作等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在教室里确定位置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二、核心素养目标
1.发展空间观念,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和表达物体位置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能力,通过具体情境抽象出位置概念。
3.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通过小组活动共同解决问题,提升沟通与协作能力。
4.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通过比较、判断、归纳等活动,发展数学思维。
三、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的相关知识:一年级上册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感和空间观念,能够识别简单的几何图形,了解上、下、前、后等基本方位词。
2.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一年级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喜欢通过游戏和活动学习。他们的学习能力以形象思维为主,通过直观、生动的教学方式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新知识。学习风格上,部分学生可能更倾向于动手操作和视觉学习。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部分学生可能对抽象的方位词理解困难,难以将方位词与实际情境相结合。此外,学生在观察和描述物体位置时,可能会出现描述不准确、逻辑混乱等问题。因此,教学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具体实例来理解抽象概念,并通过反复练习来提高描述的准确性。
四、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苏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材。
2.辅助材料:准备与教室布局相关的图片、教室平面图,以及方位标识的图表。
3.实验器材:准备小旗子或小动物模型,用于学生实际操作中标识位置。
4.教室布置:设置分组讨论区,安排实验操作台,确保教学空间布局合理。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环节(5分钟)
1.创设情境:教师带领学生走进教室,观察周围环境,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能找到自己的座位吗?你们是如何找到的?”
2.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在教室里确定位置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二、讲授新课(20分钟)
1.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在教室里确定位置的方法,并能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2.教学重点:掌握在教室里确定位置的方法。
3.教学内容:
a.教师讲解方位词:上、下、前、后,并通过图片展示方位词的实际应用。
b.学生跟随教师一起练习方位词的运用,如:“我的座位在上排”、“我的桌子在前面”等。
c.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教室平面图,学习如何用方位词描述物体的位置。
d.学生分组讨论,运用方位词描述教室里同学的位置。
三、巩固练习(15分钟)
1.教师出示教室平面图,让学生描述图中物体的位置。
2.学生分组进行位置描述比赛,每组派代表进行描述,其他组进行判断。
3.教师点评,纠正错误,强化学生对位置描述的理解。
四、课堂提问(5分钟)
1.教师提问:“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你们还遇到过需要确定位置的情况吗?”
2.学生分享自己的经历,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在日常生活中确定位置的方法。
五、师生互动环节(5分钟)
1.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认为在确定位置时,需要注意哪些方面?”
2.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观察、描述、交流等。
3.教师提问:“如何让其他人更容易理解你的位置描述?”
4.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清晰、简洁、有条理。
六、创新教学环节(5分钟)
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寻找宝藏”游戏,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方位感。
2.学生分组,每组设置一个藏宝地点,其他组需要根据描述找到宝藏。
七、核心素养拓展(5分钟)
1.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认为学习确定位置有什么意义?”
2.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培养空间观念、提高沟通能力、锻炼逻辑思维等。
八、总结与作业布置(5分钟)
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2.布置作业:让学生回家后,与家长一起用方位词描述家中物品的位置。
教学过程总用时:45分钟
六、知识点梳理
1.方位词的认识与应用
-方位词:上、下、前、后、左、右
-方位词的实际应用,如描述物体位置、确定方向
2.教室布局与位置描述
-教室布局的结构特点
-学生在教室中的位置描述,如:“我的座位在上排第三列”
3.位置关系的比较
-比较两个物体或位置的前后、左右关系
-通过具体实例理解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4.位置描述的准确性
-描述位置时需清晰、简洁、有条理
-通过练习提高位置描述的准确性
5.位置确定的方法
-观察法:观察物体或位置的特点
-比较法:比较两个物体或位置的差异
-实践法:通过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