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影子》(说课稿)-2024-2025学年一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活动粤教版
学校
授课教师
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教具
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神奇的影子》
2.教学年级和班级:一年级上册
3.授课时间:2024-2025学年
4.教学时数:1课时
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学会从不同角度观察影子。
2.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鼓励学生创造性地思考影子的变化。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通过实验探究影子的形成原理。
4.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在小组活动中学会交流与分享。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重点掌握影子的形成原理,即光沿直线传播时遇到不透明物体,在物体后面形成的光照不到的区域。
-通过实验,理解光、物体和影子之间的关系,能够描述影子产生的原因。
-举例:通过手电筒照射不同形状的物体,观察和记录影子的形状变化。
2.教学难点
-理解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不透明物体时,光线无法穿透,从而在物体背后形成影子。
-难点在于帮助学生建立直观的空间概念,理解光的直线传播特性。
-举例:在教室中设置实验,让学生观察在不同角度下,物体影子的变化,从而直观感受光的直线传播。此外,引导学生思考,如果光不是直线传播,影子的形状会有什么不同?通过这样的思考,帮助学生突破理解上的难点。
教学方法与手段
1.教学方法:
-实验法: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亲手制作影子,观察影子的变化,加深对影子形成原理的理解。
-讨论法: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分享观察结果,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思维碰撞。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影子在不同场景下的变化,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2.教学手段:
-多媒体展示:使用PPT或视频展示影子在不同条件下的形成过程,提高教学直观性。
-实物演示:利用手电筒、透明物体等实物进行演示,让学生直观感受影子的形成。
-网络资源: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探索影子的相关知识,拓宽学习渠道。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通过提问:“同学们,你们见过影子吗?你们知道影子是怎么形成的吗?”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展示一系列生活中常见的影子图片,如手影、树木影子等,引导学生观察和讨论。
-引导学生思考影子的形成与光的关系,为新课的引入做铺垫。
2.讲授新知(20分钟)
-教师通过实验演示,使用手电筒照射不同形状的物体,让学生观察并记录影子的形状。
-引导学生观察光、物体和影子之间的关系,解释影子的形成原理。
-讲解光的直线传播特性,通过实验验证光的直线传播。
-引导学生思考,如果光不是直线传播,影子的形状会有什么不同?
-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观察和思考的结果。
3.巩固练习(10分钟)
-分发实验材料,如手电筒、透明卡片、不同形状的物体等,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
-指导学生如何操作,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
-学生展示实验成果,教师点评并纠正错误。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进行进一步的探讨。
4.课堂小结(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影子的形成原理和光的直线传播特性。
-提问学生:“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们还有什么疑问吗?”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总结并解答学生的疑问。
5.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在家中尝试用不同的光源和物体制作影子,并记录下来。
-要求学生思考:影子的形状和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布置作业后,提醒学生注意安全,并鼓励他们课后继续探索和思考。
拓展与延伸
1.提供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拓展阅读材料
-《光与影的秘密》:这本书通过生动的故事和实验,向孩子们解释光的传播和影子的形成,适合一年级学生阅读。
-《生活中的光学现象》:这本书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光学现象入手,如镜子的反射、透镜的折射等,帮助学生理解光学原理。
-《科学探索:影子游戏》:这是一本互动性强的书籍,包含了许多与影子相关的游戏和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
2.鼓励学生进行课后自主学习和探究
-鼓励学生在家中尝试不同的光源和物体,观察和记录影子的变化,如使用蜡烛、手电筒、不同形状的纸板等。
-引导学生思考:影子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环境下的变化规律。
-提出问题:如果地球不是圆形的,影子会有什么变化?如果太阳不是从东方升起,影子又会如何?
-组织学生进行小型的科学探究项目,如“影子的追踪”,记录不同时间、不同天气条件下影子的变化。
-鼓励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查找关于光学和影子的更多知识,如光的颜色、光的折射、光的反射等。
-设计一个“光影艺术”活动,让学生用影子创作艺术作品,如影子画、影子拼图等,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审美能力。
-在学校图书馆或家中,为学生推荐一些关于物理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