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不一样的材料》说课稿-2024-2025学年人教鄂教版(2017)科学一年级上册
主备人
备课成员
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人教鄂教版(2017)科学一年级上册第8课《不一样的材料》。主要内容包括:认识不同的材料,了解材料的特性和用途,以及如何根据材料的特性进行分类。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初步了解材料的多样性,培养观察和分类的能力。
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观察和比较的能力,通过观察不同材料的特性,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细致观察的习惯。
2.增强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通过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对科学学习的热情。
3.培养学生分类和归纳的能力,引导学生根据材料的特性进行合理分类,提升逻辑思维和科学思维能力。
4.培养学生环保意识,让学生认识到材料的合理使用和回收的重要性,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
学生在进入本课前,已初步接触到周围物体的认识和分类,具备基本的观察和比较能力。对于常见的物品材料,如纸张、木材、塑料等有一定的认知。但在材料特性及其分类方面的知识储备有限。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
一年级的学生对周围世界充满好奇心,对于新颖的、具有趣味性的学习内容更感兴趣。他们在观察、动手操作、模仿和记忆等方面有较强能力,学习风格偏向于直观形象和动手实践。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
学生在区分材料的特性时,可能遇到对材料外观相似而特性不同的情况,容易产生混淆。此外,一年级学生在进行分类归纳时,可能会受到认知能力和思维局限性的影响,导致分类标准不明确或不全面。针对这些情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帮助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
学具准备
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方法与策略
1.采用直观演示和互动式教学,通过实物展示和图片对比,帮助学生直观理解不同材料的特性。
2.设计“材料分类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如何根据材料的特性进行分类,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兴趣。
3.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材料的制作过程和用途,帮助学生建立材料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4.安排小组合作实验,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实验探究不同材料的特性,培养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出示各种日常用品,如塑料玩具、木制铅笔、玻璃杯等,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材料。
-提问:“这些物品都是由什么材料做成的?”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不一样的材料,了解它们的特点和用途。”
2.讲授新知(20分钟)
-**活动一:认识不同材料**
-教师展示不同材料的样本,如金属、塑料、木材、纸张等,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名称。
-通过提问:“这些材料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思考材料的特点。
-教师总结材料的常见特性和用途。
-**活动二:材料分类**
-教师分发材料卡片,让学生根据材料特性进行分类。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各组展示分类结果,教师点评并纠正错误。
-**活动三:实验探究**
-教师演示如何通过简单的实验来区分不同材料的特性,如滴水实验区分纸张和塑料。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教师提供必要的材料和指导。
-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总结实验方法。
3.巩固练习(10分钟)
-**游戏活动:材料配对**
-教师准备一系列材料图片和对应的物品图片,让学生进行配对游戏。
-学生通过游戏巩固对材料特性的认识。
-**练习题:材料分类**
-教师分发练习题,让学生根据题目要求对材料进行分类。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巡视解答疑问。
4.课堂小结(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包括不同材料的名称、特性和用途。
-提问:“我们今天学到了哪些关于材料的知识?”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并强调重点。
5.作业布置(5分钟)
-教师布置作业:收集家中不同材料的物品,并尝试用所学的方法进行分类。
-提醒学生注意安全,并在家长的指导下完成作业。
-布置课后阅读:推荐阅读有关材料科学的简单书籍或文章,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知识点梳理
一、材料的种类
1.金属材料:具有导电、导热、可塑性等特性,如铁、铜、铝等。
2.塑料材料:轻便、绝缘、可塑性,常用于制造日常生活用品,如塑料瓶、塑料袋等。
3.木材材料:天然、可再生,具有保暖、吸湿等特点,如家具、铅笔等。
4.纸张材料:轻便、可折叠,常用于书写、包装等,如课本、报纸等。
5.玻璃材料:透明、耐热,用于制造容器、窗户等,如玻璃杯、玻璃瓶等。
二、材料的特性
1.重量:不同材料的重量差异较大,如金属比塑料重。
2.延展性:材料在外力作用下能够拉伸变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