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我们都是热心人第1课时(说课稿)三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同步精品课堂(统编版·2024秋)
科目
授课时间节次
--年—月—日(星期——)第—节
指导教师
授课班级、授课课时
授课题目
(包括教材及章节名称)
第11课我们都是热心人第1课时(说课稿)三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同步精品课堂(统编版·2024秋)
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第11课我们都是热心人》
2.教学年级和班级:三年级
3.授课时间:2024年秋季学期
4.教学时数:1课时
本节课我们将学习《第11课我们都是热心人》,通过讲述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互帮互助的故事,引导学生树立乐于助人的观念,培养他们的爱心和责任感。本节课紧密围绕统编版三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材内容,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助人为乐的重要性,提高他们的道德素养。
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关爱他人、助人为乐的良好品质。
2.引导学生理解团结互助的重要性,增强集体荣誉感。
3.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的意识,提升社会责任感。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让学生理解“热心人”的含义,认识到助人为乐的价值。
2.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主动帮助他人的行为习惯。
难点:
1.如何引导学生将助人为乐的理念转化为实际行动。
2.如何激发学生持续参与公益活动的动力。
解决办法:
1.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形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热心人”的内涵,并分享身边的助人故事,增强学生的情感共鸣。
2.设计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助人为乐的喜悦,从而激发他们的实际行动。
3.建立奖励机制,对学生在助人为乐方面的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同时组织定期的公益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帮助他人的成就感,形成良性循环。
教学资源
1.硬件资源:投影仪、电脑、音响设备
2.软件资源:多媒体教学软件
3.课程平台:校园网络教学平台
4.信息化资源:教学PPT、视频资料
5.教学手段:小组讨论、情景模拟、角色扮演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5分钟)
1.开场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热心人吗?在我们的生活中,为什么我们需要热心人呢?”
2.展示一些关于同学们互帮互助的图片或视频片段,让学生初步感受助人为乐的魅力。
3.简短介绍本节课的主题“我们都是热心人”,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基础知识讲解(10分钟)
1.讲解“热心人”的定义,包括其主要特征和行为表现。
2.详细介绍热心人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使用实例帮助学生理解。
3.通过案例,让学生了解热心人如何影响他人和社会。
三、案例分析(20分钟)
1.选择几个典型的助人为乐的案例进行分析。
2.详细介绍每个案例的背景、经过和结果,让学生全面了解热心人的行为表现。
3.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案例对实际生活的影响,以及如何在生活中成为热心人。
四、学生小组讨论(10分钟)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与助人为乐相关的主题进行深入讨论。
2.小组内讨论该主题的意义、挑战以及如何在生活中实践。
3.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准备向全班展示讨论成果。
五、课堂展示与点评(15分钟)
1.各组代表依次上台展示讨论成果,包括主题的意义、挑战及实践方法。
2.其他学生和教师对展示内容进行提问和点评,促进互动交流。
3.教师总结各组的亮点和不足,并提出进一步的建议和改进方向。
六、课堂小结(5分钟)
1.简要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热心人的定义、重要作用和案例分析。
2.强调助人为乐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和意义,鼓励学生将所学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3.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撰写一篇关于助人为乐的短文或报告,以巩固学习效果。
学生学习效果
1.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热心人”的概念,认识到助人为乐的重要性和价值,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的品质。
2.学生通过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深入了解热心人的行为表现和积极影响,能够举例说明身边的热心人及其对他人和社会的正面作用。
3.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式,实践助人为乐的行为,增强自身的同理心和责任感。
4.学生在小组讨论中,能够提出创新性的助人为乐想法和建议,展现出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学生通过课堂展示,锻炼了表达能力,能够清晰、流畅地向他人传达自己的观点和思考。
6.学生能够将课堂所学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如在学校、家庭、社区等环境中主动帮助他人,参与公益活动,展现出社会责任感。
7.学生通过撰写课后作业,进一步巩固了课堂所学,能够用文字表达对助人为乐的理解和感悟,提高写作能力。
8.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了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增强了集体荣誉感,为构建和谐校园、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9.学生在学习后,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