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爬山虎的脚》2024-2025学年四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Word版(统编版)
学校
授课教师
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教具
设计思路
本课以《爬山虎的脚》为载体,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表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以课文内容为主线,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设计了一系列教学活动,如观察爬山虎图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提高语文素养。
核心素养目标
培养学生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力和对生物特性的理解能力,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审美鉴赏能力。通过学习《爬山虎的脚》,引导学生感受自然之美,激发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同时锻炼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合作精神。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①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爬山虎的细致观察和生动描绘。
②学习作者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教学难点
①分析爬山虎生长的特点,引导学生发现自然界的奇妙现象,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②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探究能力和合作精神。
③理解作者在表达情感时的细腻之处,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爬山虎的脚》课文教材。
2.辅助材料:准备爬山虎生长过程的图片、视频,以及相关植物生长的图表。
3.实验器材:准备放大镜、记录表等,用于学生观察爬山虎的脚。
4.教室布置:设置分组讨论区,布置实验操作台,营造互动学习的氛围。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环节(5分钟)
1.创设情境:教师展示爬山虎生长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植物吗?它有什么特点?”
2.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爬山虎的生长过程和特点,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现象的兴趣。
(二)讲授新课(20分钟)
1.理解课文内容:教师带领学生阅读课文,讲解作者对爬山虎的细致观察和生动描绘,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
2.学习修辞手法:分析作者在表达时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让学生体会修辞手法的魅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巩固练习(10分钟)
1.课堂练习:教师布置与课文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以巩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爬山虎的生长过程,并分享各自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表达交流能力。
(四)课堂提问(5分钟)
1.提问:教师针对课文内容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回答,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学生提问:鼓励学生提问,教师耐心解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师生互动环节(15分钟)
1.角色扮演: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爬山虎生长过程的角色扮演,让学生体验爬山虎的生长过程,培养观察能力和想象力。
2.小组合作: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要求每组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绘制一幅爬山虎生长过程的连环画,培养学生的绘画能力和创新能力。
(六)课堂总结(5分钟)
1.教师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学生总结:鼓励学生分享本节课的学习心得,提高学生的总结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1.导入环节(5分钟):创设情境,提问(5分钟)
2.讲授新课(20分钟):理解课文内容(10分钟)、学习修辞手法(10分钟)
3.巩固练习(10分钟):课堂练习(5分钟)、小组讨论(5分钟)
4.课堂提问(5分钟):提问(2分钟)、学生提问(3分钟)
5.师生互动环节(15分钟):角色扮演(5分钟)、小组合作(10分钟)
6.课堂总结(5分钟):教师总结(2分钟)、学生总结(3分钟)
总用时:45分钟
拓展与延伸
1.提供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拓展阅读材料:
-《植物的生长奥秘》:介绍不同植物的生长过程,包括种子发芽、生长、开花、结果等阶段,以及影响植物生长的因素,如土壤、水分、阳光等。
-《自然观察日记》:引导学生记录自然观察的所见所感,包括对爬山虎生长过程的观察、对其他植物的生长特点的记录等。
-《植物界的奇观》:介绍自然界中一些奇特植物,如会开花的植物、会改变颜色的植物等,激发学生对自然界的兴趣。
2.鼓励学生进行课后自主学习和探究:
-学生可以尝试在校园或家中种植爬山虎,观察其生长过程,记录生长变化。
-鼓励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或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更多关于植物生长的知识。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探究活动,如研究不同环境条件下爬山虎的生长情况,比较不同品种爬山虎的生长差异。
-引导学生撰写观察报告或研究论文,分享自己的发现和结论。
-鼓励学生参与学校的科学展览或环保活动,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提高环保意识。
3.知识点拓展:
-植物的光合作用:介绍光合作用的过程,以及植物如何通过光合作用制造养分。
-植物的呼吸作用:讲解植物的呼吸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