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九九重阳节总结实施阶段》(说课稿)-2024-2025学年四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活动浙教版
课题:
科目:
班级:
课时:计划3课时
教师:
单位:
一、教材分析
《九九重阳节总结实施阶段》是2024-2025学年四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活动浙教版第三单元的内容。本单元围绕重阳节这一传统节日,引导学生了解重阳节的习俗、文化内涵,并通过实践活动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教学内容与课本紧密关联,符合四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特点,旨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文化素养。
二、核心素养目标
三、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对传统文化有一定的认知基础,但对重阳节等传统节日的了解可能较为有限。在知识层面,学生对节日习俗、历史背景等有一定的兴趣,但缺乏系统性的了解。在能力方面,学生的观察力、分析力和动手实践能力逐渐增强,能够通过实践活动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在素质方面,四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但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在行为习惯上,学生普遍能够遵守课堂纪律,但在参与实践活动时,可能存在注意力不集中、参与度不高的情况。
这些学情特点对课程学习产生以下影响:首先,需要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重阳节的相关知识。其次,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动手操作等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此外,还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意识。总之,针对四年级学生的特点,教师应设计贴近生活、富有挑战性的教学活动,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教学方法与策略
1.采用讲授法结合案例研究,通过讲述重阳节的历史故事和习俗,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节日文化。
2.设计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体验重阳节的庆祝活动,如登高、赏菊、饮菊花酒等,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体验感。
3.利用多媒体教学,展示重阳节相关的图片、视频,帮助学生直观地感受节日的氛围和传统文化。
4.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重阳节的了解和感受,培养合作学习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五、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目标:引起学生对重阳节的兴趣,激发其探索欲望。
过程:
开场提问:“你们知道重阳节吗?它在我们国家有什么特别的意义?”
展示一些关于重阳节的图片或视频片段,如登高、赏菊、饮菊花酒等,让学生初步感受重阳节的魅力或特点。
简短介绍重阳节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如它是我国传统的节日之一,有尊老敬老的传统习俗,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2.重阳节基础知识讲解(10分钟)
目标:让学生了解重阳节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和习俗。
过程:
讲解重阳节的定义,包括其主要习俗如登高、赏菊、饮菊花酒等。
详细介绍重阳节的组成部分或习俗,使用图表或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
3.重阳节案例分析(20分钟)
目标: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重阳节的特性和重要性。
过程:
选择几个典型的重阳节案例进行分析,如重阳节的传统习俗、现代庆祝方式等。
详细介绍每个案例的背景、特点和意义,让学生全面了解重阳节的多样性或复杂性。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案例对实际生活或学习的影响,以及如何应用重阳节的传统习俗来促进家庭和谐和社会尊老敬老的风气。
4.学生小组讨论(10分钟)
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与重阳节相关的主题进行深入讨论,如重阳节的饮食文化、节日活动等。
小组内讨论该主题的现状、挑战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准备向全班展示讨论成果。
5.课堂展示与点评(15分钟)
目标: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加深全班对重阳节的认识和理解。
过程:
各组代表依次上台展示讨论成果,包括主题的现状、挑战及解决方案。
其他学生和教师对展示内容进行提问和点评,促进互动交流。
教师总结各组的亮点和不足,并提出进一步的建议和改进方向。
6.课堂小结(5分钟)
目标: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重阳节的重要性和意义。
过程:
简要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重阳节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案例分析等。
强调重阳节在现实生活或学习中的价值和作用,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索和应用重阳节的传统习俗。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撰写一篇关于重阳节的短文或报告,以巩固学习效果,并鼓励他们在家庭中实践重阳节的习俗,如为长辈准备礼物、一起登高等。
六、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重阳节的历史渊源:介绍重阳节的起源、发展历程以及与古代神话、民间传说的联系。
-重阳节的习俗文化:详细阐述重阳节的习俗,如登高、赏菊、饮菊花酒、佩茱萸等,以及这些习俗的寓意和象征意义。
-重阳节的传统食品:介绍重阳节期间的传统食品,如重阳糕、菊花茶等,以及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