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除法(说课稿)-2023-2024学年二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
一、设计意图
本节课为二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认识除法”部分,旨在帮助学生初步理解除法的概念,掌握除法的运算方法。通过具体实例,让学生感受除法的实际应用,培养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核心素养目标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表达数学思维的能力,发展逻辑推理和空间想象能力。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提升学生运用除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同时,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三、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正处于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对数学概念的理解需要借助具体实例和操作活动。在知识层面,学生已经掌握了加法和减法的基本运算,具备一定的数感和初步的运算能力。然而,对于除法这一新概念,学生可能存在理解上的困难,因为他们需要从整体中分离出部分,这要求他们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
在能力方面,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有待提高。由于除法涉及的是等分和包含关系,学生需要通过操作活动来直观地理解这些概念。此外,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也需要通过具体的例子来逐步培养。
在素质方面,二年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尚在形成中,他们在课堂上可能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同伴的帮助。行为习惯上,部分学生可能存在注意力不集中、参与度不高的问题,这可能会影响他们对新概念的学习和掌握。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帮助学生理解除法的概念和运算规则,建立初步的数学模型。
2.活动法:设计操作活动,如使用学具进行分物操作,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体验除法的意义。
3.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提问、讨论等方式,自主探究除法的计算方法,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手段:
1.多媒体展示:利用PPT展示除法的概念图和解题步骤,直观呈现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学软件辅助:运用数学教学软件,提供互动练习,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和巩固除法知识。
3.实物操作:准备相应的学具,如小棒、计数器等,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感受除法的应用。
五、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环节(5分钟)
1.创设情境:教师展示一幅分苹果的图片,提出问题:“如果我有10个苹果,要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能分到几个苹果?”
2.引导学生思考: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讲授新课(15分钟)
1.教师讲解除法概念:通过图示和实例,解释除法的含义,即把一个数平均分成若干份,求每份是多少。
2.讲解除法运算步骤:以具体的例子,展示如何进行除法运算,强调除法与加法、减法的关系。
3.学生跟学:教师边讲解边板书,引导学生跟学,确保学生掌握除法运算的基本步骤。
巩固练习(15分钟)
1.基础练习:教师出示几个简单的除法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除法运算的基本技能。
2.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讨论一个除法问题,并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
3.展示交流:每组派代表分享解题过程,其他学生进行评价和补充,教师点评并总结。
课堂提问(5分钟)
1.教师提问:针对刚才的练习,提出一些思考性问题,如“为什么这个除法题目可以这样解决?”
2.学生回答:鼓励学生积极回答问题,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师生互动环节(10分钟)
1.教师提问:针对除法的概念和运算,提出一些引导性问题,如“除法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联系?”
2.学生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他们对除法的理解和应用。
3.教师总结:教师总结学生的讨论结果,强调除法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核心素养拓展(5分钟)
1.教师引导: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除法应用于实际问题中,如购物、分配任务等。
2.学生实践:学生尝试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教师巡回指导。
1.教师总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除法的重要性和应用。
2.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如完成课本上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时间分配:
导入环节:5分钟
讲授新课:15分钟
巩固练习:15分钟
课堂提问:5分钟
师生互动环节:10分钟
核心素养拓展:5分钟
总计:45分钟
六、拓展与延伸
1.提供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拓展阅读材料:
-《生活中的除法》小册子: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烹饪、购物、运动等场景,介绍除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数学家的故事》系列:介绍历史上著名数学家与除法相关的故事,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数学游戏大集合》:包含各种数学游戏,如数独、连连看等,通过游戏的形式让学生在玩乐中学习除法。
2.鼓励学生进行课后自主学习和探究:
-家庭作业:布置一些与除法相关的家庭作业,如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设计除法相关的数学游戏等。
-小组合作:鼓励学生组成学习小组,共同探讨除法的不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