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时在校园里找一找(说课稿)-2024-2025学年一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学校
授课教师
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教具
教材分析
“第1课时在校园里找一找(说课稿)-2024-2025学年一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本课时内容选自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第一单元《认识物体和图形》的第一课时。本节课旨在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活动,认识并区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基本几何体,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连,通过在校园中寻找这些几何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数据分析观念。通过观察和操作,学生将发展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几何体的基本认识,提升空间想象力;同时,通过记录和比较不同几何体的特征,学生将增强对数据的敏感性,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为后续数学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①能够认识并区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基本几何体。
②通过观察和操作,理解这些几何体的特征和属性。
2.教学难点
①帮助学生建立起几何体的空间概念,尤其是对于立体几何的理解。
②引导学生运用数学语言准确描述不同几何体的特征,以及它们在实际环境中的位置关系。
教学方法与手段
1.教学方法
①采用讲授法介绍几何体的基本特征,为学生提供系统的知识框架。
②运用讨论法引导学生分享观察到的几何体,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思考。
③实施实验法,让学生亲手操作和比较不同几何体,增强直观感受。
2.教学手段
①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几何体的三维模型,帮助学生形成空间概念。
②使用教学软件进行互动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③通过实物展示和模型制作,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理解和掌握几何体的特征。”
教学实施过程
1.课前自主探索
教师活动:
发布预习任务:通过班级微信群发布预习资料,包括几何体的图片和视频,要求学生预习时注意观察几何体的特征。
设计预习问题:设计问题如“你能找到生活中的哪些几何体?它们有什么特征?”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监控预习进度:通过学生反馈的预习笔记和提问,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
学生活动:
自主阅读预习资料:学生观看视频和图片,理解几何体的基本特征。
思考预习问题:学生根据问题进行思考,记录下自己的发现和疑问。
提交预习成果:学生将预习笔记和问题提交给老师。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独立观察和思考。
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微信群分享资源,方便学生随时预习。
作用与目的:为学生课堂学习打下基础,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2.课中强化技能
教师活动: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校园中常见的几何体图片,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讲解知识点:详细讲解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特征,并通过实例演示。
组织课堂活动:设计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找到的几何体,并讨论其特征。
解答疑问: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确保学生理解。
学生活动:
听讲并思考:学生听讲并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参与课堂活动:学生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分享观察到的几何体特征。
提问与讨论:学生提出疑问,与同学和老师进行讨论。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讲授法:讲解几何体特征,确保学生掌握知识。
实践活动法: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实践中加深理解。
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作用与目的: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几何体特征,提高学生的实践和合作能力。
3.课后拓展应用
教师活动:
布置作业:布置寻找并描述生活中几何体的作业,巩固学习内容。
提供拓展资源:提供相关书籍和网站链接,供学生进一步探索。
反馈作业情况:批改作业,给予学生反馈,指出进步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学生活动:
完成作业:学生完成作业,描述生活中遇到的几何体。
拓展学习:利用提供的资源进行自学,拓宽知识面。
反思总结:学生反思学习过程,总结所学知识,提出改进建议。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完成作业和拓展学习。
反思总结法: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反思,提升学习效果。
作用与目的:巩固和拓展课堂所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反思能力。
知识点梳理
1.几何体的基本概念
-几何体的定义:在空间中,由平面图形围成的立体图形称为几何体。
-几何体的分类:根据几何体的形状和特征,可以分为平面几何体和立体几何体。
2.立体几何体的基本特征
-立体几何体的组成:立体几何体由面、棱和顶点组成。
-立体几何体的分类:根据立体几何体的形状和特征,可以分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
3.长方体的特征
-长方体的定义:长方体是一种六个面都是矩形的立体几何体。
-长方体的特征:长方体有三组相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