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第二课时)》(说课稿)-2024-2025学年一年级上册数学西师大版(2024)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设计意图
本节课以《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第二课时)》为内容,旨在通过直观演示和实际操作,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加法与减法的基本计算方法。结合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通过游戏、竞赛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
核心素养目标
培养学生数感,让学生在具体操作中体验数的概念和加减法的意义;发展学生的符号意识,通过图形和数字的结合,让学生理解符号表示的意义;提升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通过分析加法与减法的规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同时,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难点:从直观操作到抽象计算的过渡,以及学生对加法与减法规律的理解。
解决办法:
1.重点:通过实物操作、计数器演示等直观方式,让学生在具体操作中理解加法与减法的计算过程。
2.难点:设计一系列由具体到抽象的练习题,逐步引导学生从操作过渡到心算,同时通过小组讨论和教师引导,帮助学生理解加法与减法的规律。采用分层教学,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不同的练习和指导,确保每位学生都能理解和掌握计算方法。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本节课所需的《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教材。
2.辅助材料:准备相关的图片、计数器和加减法算式图表,以帮助学生直观理解概念。
3.实验器材:准备计数器和彩色筹码,用于实际操作和演示。
4.教室布置:设置小组讨论区,配备操作台,营造互动式学习氛围。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环节(5分钟)
1.创设情境:教师展示一幅描绘日常生活场景的图片,如超市购物、家庭聚会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图中发生了哪些数学活动?”
2.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数学方法解决这些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二、讲授新课(15分钟)
1.教师展示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的算式,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其特点。
2.通过实物操作,如使用计数器或彩色筹码,演示加法和减法的计算过程。
3.讲解加法和减法的计算方法,强调不进位和不退位的概念。
4.通过举例说明,让学生理解加法和减法的关系,以及如何进行计算。
三、巩固练习(15分钟)
1.分组练习: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发放计算卡片,进行不进位加法和减法的练习。
2.教师巡视指导,解答学生在练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3.小组展示:每组选派代表展示练习结果,教师点评并给予反馈。
四、课堂提问(5分钟)
1.教师提问:“不进位加法和减法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
2.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并强调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五、师生互动环节(10分钟)
1.教师提问:“如何判断加法或减法是否进位或退位?”
2.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解答学生在讨论中遇到的问题。
3.小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六、解决问题及核心素养能力的拓展要求(5分钟)
1.教师展示实际问题,如购物找零、分蛋糕等,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
2.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解答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七、课堂小结(5分钟)
1.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不进位加法和减法的计算方法。
2.学生回顾所学,教师提问:“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运用不进位加法和减法?”
3.学生回答,教师点评并给予鼓励。
教学时间:45分钟
拓展与延伸
六、拓展与延伸
1.提供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拓展阅读材料:
-《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这本书通过生动的案例,展示了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购物、烹饪、旅行等场景中的加减法问题。
-《数学游戏乐园》:通过一系列数学游戏,让学生在娱乐中学习数学知识,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计算技巧。
-《趣味数学故事》:通过讲述数学故事,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同时学习到数学中的趣味知识和历史背景。
2.鼓励学生进行课后自主学习和探究:
-学生可以尝试用所学的不进位加法和减法解决家庭中的实际问题,如计算家庭预算、分配家庭任务等。
-引导学生收集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如购物时的价格比较、制作食谱时的食材计算等,尝试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答。
-鼓励学生制作自己的数学小报,展示他们如何将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可以包括图片、图表和自己的解题过程。
-组织数学小竞赛,让学生在游戏中巩固所学知识,提高他们的计算速度和准确性。
-引导学生探究加法和减法在不同数学领域中的应用,如几何、概率等,拓展他们的数学视野。
3.结合教材知识点,设计以下拓展活动:
-设计简单的购物场景,让学生模拟购物过程,使用不进位加法和减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