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请到我的家乡来2023-2024学年三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同步说课稿(统编版)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
本节课为三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请到我的家乡来”章节。内容包括:了解家乡的自然风光、历史文化、经济发展等方面,培养学生的家乡情怀,激发他们对家乡的热爱和自豪感。
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和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
2.提升学生的观察、表达和沟通能力,通过分享家乡故事,促进人际交往。
3.培养学生关注家乡发展,树立社会责任感,激发参与家乡建设的热情。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的相关知识:三年级的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一些基础的地理知识,如地图的辨认、简单的方位判断等。此外,他们对家乡的初步了解可能来源于家庭教育和日常生活中的观察。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三年级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对于家乡的探索和学习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们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相对较弱,但具备较强的模仿和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学习风格上,学生倾向于通过实践和体验来学习,如实地参观、角色扮演等活动。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在了解家乡的过程中,学生可能会遇到以下困难:一是对家乡的历史文化知识了解有限,难以深入理解家乡的特色;二是表达能力不足,难以准确、生动地描述家乡;三是由于生活经验的限制,学生对家乡的发展变化感知不深,可能会产生误解或偏见。针对这些挑战,教师应提供适当的学习支持和引导,帮助学生克服困难。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册教材。
2.辅助材料:准备与家乡风光、历史、文化相关的图片、视频和地图等。
3.实验器材:无实验器材需求。
4.教室布置:设置分组讨论区,准备展示家乡特色的板报和挂图。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环节(5分钟)
1.创设情境:播放一段家乡风景的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所见所感。
2.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对家乡的了解有多少?你们觉得家乡有哪些特别的地方?
3.学生分享:请几位同学分享他们对家乡的了解,教师进行简要点评和补充。
(二)讲授新课(20分钟)
1.引入新课:通过刚才的分享,我们发现大家对家乡的了解各有不同。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深入了解我们的家乡。
2.讲解家乡的自然风光:展示家乡的地图,讲解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点等。
3.讲解家乡的历史文化:介绍家乡的历史名人、文化遗址、传统节日等。
4.讲解家乡的经济发展:展示家乡的产业特点、经济发展现状等。
(三)巩固练习(10分钟)
1.练习一:请同学们根据所学内容,以小组为单位,用简笔画的形式描绘家乡的风景。
2.练习二:请同学们用口头或书面形式,描述家乡的一个特色美食或传统手工艺。
(四)课堂提问(5分钟)
1.提问一:同学们,你们觉得家乡最吸引人的地方是什么?
2.提问二:你们对家乡的发展有什么期望?
(五)师生互动环节(10分钟)
1.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觉得家乡的发展离不开哪些因素?
2.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家乡发展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
3.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认为如何为家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4.学生回答:教师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分享如何为家乡做贡献。
(六)核心素养拓展(5分钟)
1.教师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家乡的自然风光、历史文化、经济发展等方面,希望大家通过这节课,更加热爱我们的家乡。
2.学生分享:请同学们分享他们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以及为家乡发展贡献力量的决心。
(七)总结与作业布置(5分钟)
1.总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家乡的重要性和发展潜力。
2.作业布置:请同学们回家后,向家人介绍家乡的特色,并鼓励家人一起为家乡的发展出谋划策。
教学时间分配:导入环节5分钟,讲授新课20分钟,巩固练习10分钟,课堂提问5分钟,师生互动环节10分钟,核心素养拓展5分钟,总结与作业布置5分钟,总计45分钟。
知识点梳理
1.家乡的自然风光:
-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貌
-气候特点及季节变化
-水系分布及水资源状况
-森林、草原、湖泊等自然景观
2.家乡的历史文化:
-家乡的历史沿革
-历史名人及其贡献
-文化遗址及历史建筑
-传统节日及民间习俗
3.家乡的经济发展:
-产业结构及主导产业
-经济发展现状及成就
-重点项目及投资环境
-民生工程及社会福利
4.家乡的教育、科技、文化:
-教育资源及教学质量
-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
-文化设施及文化活动
-旅游资源及旅游业发展
5.家乡的社会事业:
-基础设施建设及改善
-社会保障体系及福利政策
-公共卫生及医疗服务
-安全生产及应急管理
6.家乡的环境保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