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连加(说课稿)-2024-2025学年一年级上册数学西师大版(2024).docx
文件大小:16.61 KB
总页数:4 页
更新时间:2025-04-03
总字数:约3.05千字
文档摘要

连加(说课稿)-2024-2025学年一年级上册数学西师大版(2024)

课题:

科目:

班级:

课时:计划3课时

教师:

单位:

一、教学内容分析

1.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为一年级上册数学西师大版《连加》。

2.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本节课以学生已掌握的10以内加减法为基础,通过连续加法的引入,帮助学生理解加法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发展学生的运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逻辑推理和数学建模等核心素养。通过连加的学习,学生能够抽象出加法的连续性,发展逻辑推理能力,学会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进行建模。同时,通过动手操作和合作交流,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掌握连加的运算规则和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连续加法计算。

解决方法:通过实物操作、图形演示等方法,帮助学生直观理解加法的过程,逐步过渡到抽象的算式计算。

2.难点:理解连续加法的概念,将实际问题转化为连加形式。

解决方法:设计情境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逐步抽象出连加的规律,并通过实例练习强化理解。

突破策略:

-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利用多种教学工具,如计数器、操作卡片等,辅助学生理解和操作。

-鼓励学生自主探索,通过自我反馈和同伴互助,共同解决问题。

-分层次布置作业,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四、教学资源

-软硬件资源:实物教具(计数器、操作卡片)、电子白板、计算机

-课程平台:学校内部数学教学平台

-信息化资源:多媒体课件、在线数学游戏、教学视频

-教学手段: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游戏化教学

五、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通过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加法吗?”引入话题,引导学生回忆10以内加法的知识。

-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加法例子,如“苹果和橘子放在一起有多少个?”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今天我们要学习一个新的加法——连加,看看我们能不能把两个以上的加法问题用一种方法来解决。”

2.讲授新知(20分钟)

-教师展示实物教具,如计数器、操作卡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用途。

-通过实物操作,演示如何将连续的加法问题用计数器进行解决。

-引导学生尝试用操作卡片进行连加练习,让学生体验加法的连续性。

-教师讲解连加的计算规则,强调“连续加”的概念,并通过例题演示计算过程。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完成几个简单的连加练习,巩固新知识。

3.巩固练习(10分钟)

-教师布置几个简单的连加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以巩固所学知识。

-学生在小组内互相检查作业,互相学习,教师巡视指导。

-针对学生的错误,教师进行个别辅导,纠正错误。

4.课堂小结(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连加知识,总结连加的特点和计算方法。

-学生分享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心得体会,教师给予点评和鼓励。

5.作业布置(5分钟)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包括一些连加的练习题,要求学生独立完成。

-强调作业的重要性,鼓励学生认真完成,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六、知识点梳理

1.连加的概念与意义

-连加是指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加法问题连续进行计算的过程。

-连加有助于理解加法的连续性,培养逻辑思维和数学建模能力。

2.连加的运算规则

-遵循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连续加法计算。

-将每个加数相加,得到最终的和。

3.连加的实际应用

-将实际问题转化为连加形式,如物品数量的累计、时间计算等。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连加的计算方法

-实物操作:使用计数器、操作卡片等教具进行连加操作。

-算式计算:将连加问题用算式表示,并按照运算顺序进行计算。

5.连加的练习与巩固

-设计多样化的练习题,如选择题、填空题、应用题等,帮助学生巩固连加知识。

-通过小组合作、竞赛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6.连加与加减法的联系

-连加是加减法的一种特殊情况,两者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通过连加的学习,加深对加减法运算规律的理解。

7.连加的拓展与应用

-探索连加在不同情境下的应用,如数学游戏、数学故事等。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8.连加的注意事项

-注意加数的大小顺序,确保计算的准确性。

-在计算过程中,保持细心和耐心,避免出现错误。

9.连加的教学策略

-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利用多种教学工具,如实物教具、多媒体课件等,帮助学生理解和操作。

-鼓励学生自主探索,通过自我反馈和同伴互助,共同解决问题。

-分层次布置作业,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10.连加的评价与反馈

-通过课堂观察、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