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加(说课稿)-2024-2025学年一年级上册数学西师大版(2024)
课题:
科目:
班级:
课时:计划3课时
教师:
单位:
一、教学内容分析
1.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为一年级上册数学西师大版《连加》。
2.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本节课以学生已掌握的10以内加减法为基础,通过连续加法的引入,帮助学生理解加法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发展学生的运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逻辑推理和数学建模等核心素养。通过连加的学习,学生能够抽象出加法的连续性,发展逻辑推理能力,学会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进行建模。同时,通过动手操作和合作交流,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掌握连加的运算规则和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连续加法计算。
解决方法:通过实物操作、图形演示等方法,帮助学生直观理解加法的过程,逐步过渡到抽象的算式计算。
2.难点:理解连续加法的概念,将实际问题转化为连加形式。
解决方法:设计情境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逐步抽象出连加的规律,并通过实例练习强化理解。
突破策略:
-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利用多种教学工具,如计数器、操作卡片等,辅助学生理解和操作。
-鼓励学生自主探索,通过自我反馈和同伴互助,共同解决问题。
-分层次布置作业,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四、教学资源
-软硬件资源:实物教具(计数器、操作卡片)、电子白板、计算机
-课程平台:学校内部数学教学平台
-信息化资源:多媒体课件、在线数学游戏、教学视频
-教学手段: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游戏化教学
五、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通过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加法吗?”引入话题,引导学生回忆10以内加法的知识。
-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加法例子,如“苹果和橘子放在一起有多少个?”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今天我们要学习一个新的加法——连加,看看我们能不能把两个以上的加法问题用一种方法来解决。”
2.讲授新知(20分钟)
-教师展示实物教具,如计数器、操作卡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用途。
-通过实物操作,演示如何将连续的加法问题用计数器进行解决。
-引导学生尝试用操作卡片进行连加练习,让学生体验加法的连续性。
-教师讲解连加的计算规则,强调“连续加”的概念,并通过例题演示计算过程。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完成几个简单的连加练习,巩固新知识。
3.巩固练习(10分钟)
-教师布置几个简单的连加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以巩固所学知识。
-学生在小组内互相检查作业,互相学习,教师巡视指导。
-针对学生的错误,教师进行个别辅导,纠正错误。
4.课堂小结(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连加知识,总结连加的特点和计算方法。
-学生分享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心得体会,教师给予点评和鼓励。
5.作业布置(5分钟)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包括一些连加的练习题,要求学生独立完成。
-强调作业的重要性,鼓励学生认真完成,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六、知识点梳理
1.连加的概念与意义
-连加是指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加法问题连续进行计算的过程。
-连加有助于理解加法的连续性,培养逻辑思维和数学建模能力。
2.连加的运算规则
-遵循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连续加法计算。
-将每个加数相加,得到最终的和。
3.连加的实际应用
-将实际问题转化为连加形式,如物品数量的累计、时间计算等。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连加的计算方法
-实物操作:使用计数器、操作卡片等教具进行连加操作。
-算式计算:将连加问题用算式表示,并按照运算顺序进行计算。
5.连加的练习与巩固
-设计多样化的练习题,如选择题、填空题、应用题等,帮助学生巩固连加知识。
-通过小组合作、竞赛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6.连加与加减法的联系
-连加是加减法的一种特殊情况,两者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通过连加的学习,加深对加减法运算规律的理解。
7.连加的拓展与应用
-探索连加在不同情境下的应用,如数学游戏、数学故事等。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8.连加的注意事项
-注意加数的大小顺序,确保计算的准确性。
-在计算过程中,保持细心和耐心,避免出现错误。
9.连加的教学策略
-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利用多种教学工具,如实物教具、多媒体课件等,帮助学生理解和操作。
-鼓励学生自主探索,通过自我反馈和同伴互助,共同解决问题。
-分层次布置作业,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10.连加的评价与反馈
-通过课堂观察、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