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甘肃省2025届九年级上学期中考模拟(二)数学试卷(含解析).docx
文件大小:717.65 KB
总页数:25 页
更新时间:2025-04-03
总字数:约6.25千字
文档摘要

2025年甘肃省初中毕业、高中招生考试数学模拟卷(二)

(考试时间:120分钟,满分:1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下列各数中最小的是()

A. B.0 C.π D.

答案:A

解:∵,

∴最小的数是,

故选:A.

2.杆秤是中国最古老也是现今人们仍然使用的衡量工具,由秤杆、秤砣、秤盘三个部分组成.秤砣、秤杆分别叫做“权”和“衡”,指的是做任何事都要权衡轻重.如图是常见的一种秤砣,则它的主视图是()

A. B. C. D.

答案:A

解:这个常见的一种秤砣的主视图是

故选A.

3.由可以得到用含x的式子表示y,下列正确的是()

A. B. C. D.

答案:B

解:

∴,

∴,

∴,

故选:B.

4.风铃,又称铁马,古称“铎”,常见于中国传统建筑屋檐下(如图①),如图②是六角形风铃的平面示意图,其底部可抽象为正六边形,连接,则的度数为为()

A. B. C. D.

答案:C

解:六边形是正六边形,

由对称性可知,

故选:C.

5.一个底面半径为10cm、高为30cm的圆柱形大杯中存满了水,把水倒入底面直径为10cm的圆柱形小杯中,刚好倒满12杯,则小杯的高为()

A.6cm B.8cm C.10cm D.12cm

答案:C

解:设小杯的高为x,

根据题意得:π×102×30=π×(10÷2)2?x×12

解得:x=10

则小杯的高为10cm.

故选C.

6.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若菱形的顶点A,B的坐标分别为,,点D在y轴上,则点C的坐标是()

A. B. C. D.

答案:D

解:∵点A、B的坐标分别为,,

∴,

∵四边形是菱形

∴,

∵,

∴,

故选:D.

7.如图,在同一坐标系中,二次函数与一次函数的图象大致是()

A. B. C. D.

答案:D

解:A、由二次函数图象,可得,一次函数图象,可得,相矛盾,故本选项错误,不符合题意;

B、由二次函数图象,可得,一次函数图象,可得,相矛盾,故本选项错误,不符合题意;

C、由二次函数图象,可得,一次函数图象,可得,相矛盾,故本选项错误,不符合题意;

D、由二次函数图象,可得,,一次函数图象,可得,,故本选项正确,符合题意;

故选:D

8.有一个数值转换器,原理如图所示,当输入x的值为16时,输出的y的值为().

A.4 B. C.2 D.1

答案:B

解:当输入是时,取算术平方根是4,4是有理数,

再次输入,4的算术平方根是2,2是有理数,

再次输入,2的算术平方根是,是无理数,

所以输出是,

故选B.

9.杆秤是人类发明的各种衡器中历史最悠久的一种,是利用杠杆原理来测定物体质量的简易衡器.如图1所示是兴趣小组自制的一个无刻度简易杆秤,其使用原理:将待测物挂于秤钩处,提起提纽,在秤杆上移动金属秤锤(质量为),当秤杆水平时,金属秤锤所在的位置对应的刻度就是待测物的质量(量程范围内).为了给秤杆标上刻度,兴趣小组做了如下试验,用(单位:)表示待测物的质量,(单位:)表示秤杆水平时秤锤与提纽之间的水平距离,则水平距离与待测物质量之间的关系如图2所示.

根据以上信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待测物的质量越大(量程范围内),秤杆水平时秤锤与提纽之间的水平距离越小

B.当待测物的质量时,测得的距离为

C.若秤锤C在水平距离为的位置,则秤杆在此处的刻度应为

D.若秤杆长为,则杆秤的最大称重质量为

答案:B

解:根据题意,重物的质量越大,则金属秤锥与提纽的水平距离越大,故A正确,符合题意;

由图2可知,待测物体质量为,则秤杆水平时秤锤与提纽之间的水平距离为,故B正确,符合题意;

若金属秤锤移动到处时,测得距离为,则秤杆处的刻度应为,故C错误,不符合题意;

若,则待测物体的质量为,故D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0.我们知道,四边形具有不稳定性.如图,边长为2的菱形的形状可以发生改变,在这个变化过程中,设菱形的面积为y,的长度为x,则下列图象中,可以表示y与x的函数关系的图象大致是()

A. B.

C. D.

答案:D

解:如图,过点A作于E;

当E点与B点重合时,,则,

此时面积最大,且为,

当A往右方向移动时,减小,也减小,

而跟着减小,

即随着x由减小到接近0,但不为0,面积由4减小到接近0,但不为0;

同理,随着x的增大到,面积也增大到4,

前三个选项中图象均不满足,只有移项D满足;

故选:D.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4分,共24分.

11.分解因式:___________.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