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精品教学课件 第四单元 第16课 庆祝奥林匹克运动复兴25周年.ppt
文件大小:1.71 MB
总页数:42 页
更新时间:2025-04-03
总字数:约5.37千字
文档摘要

庆祝奥林匹克运动复兴25周年回顾过去展望未来总:奥林匹克主义的新角色分:奥林匹克主义的新内涵及其教育意义平和与自信教育意义总:表达对奥林匹克主义的美好祝愿大众参与结构梳理这篇演讲词,作者回顾了奥林匹克主义走过的艰难历程,深入阐述了奥林匹克主义在当前形势下的新角色及新内涵,表达了作者对奥林匹克主义未来发展的美好祝愿。主旨归纳拓展延伸一百多年前,奥运会因战争而停办,顾拜旦向我们阐述了奥林匹克运动的精神内涵;一百多年后,2022年北京冬奥会在疫情下举办,全世界的运动健儿们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上向我们诠释了奥林匹克精神。“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格言也已变为“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表达了全世界人民守望相助的信念和共克时艰的决心。奥林匹克精神需要接力传承,也需要被赋予新的认识与理解。女排精神是中国女子排球队顽强战斗、勇敢拼搏精神的总概括。其具体表现为:扎扎实实、勤学苦练、无所畏惧、顽强拼搏、同甘共苦、团结战斗、刻苦钻研、勇攀高峰。女排精神中国女子排球队在世界排球赛中,凭着顽强战斗、勇敢拼搏的精神,于1981—1986年五次蝉联世界冠军,为国争光,为人民建功。她们的这种精神,给予全国人民巨大的鼓舞,极大地激发了中国人的自豪、自尊和自信,为我们在新征程上奋进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2021年9月,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批准了中央宣传部梳理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第一批伟大精神,女排精神被纳入。定义为“祖国至上、团结协作、顽强拼搏、永不言败”。我国近代教育家、南开系列学校创始人张伯苓先生,是中国最早了解、关注和宣传奥林匹克运动的人,被誉为“中国注重体育第一人”。20世纪初,他了解了这个世界顶级体育盛会,此后花了很多精力关注奥林匹克,并把奥运与中国体育现状联系起来,做了深入的思考。1908年,他提出了著名的“奥运三问”:张伯苓——“奥运三问”什么时候中国能派运动员参加奥运会?什么时候中国能获得奥运会金牌?什么时候中国能举办奥运会?爱国体育人士刘长春,第一枚金牌获得者许海峰,2008年北京奥运会,各自用震人心魄的方式完美回答了“奥运三问”。1917年,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后,在“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总方针下,将体育排在“德育、智育、美育”的前面,提出了“完全人格,首在体育”的教育思想。蔡先生曾对学生提出殷切希望:要有“狮子样的体力,猴子样的敏捷,骆驼样的精神”。这是他认为蔡元培——完全人格,首在体育现代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他呼吁:“外人以我国度庞大而不自振作,特赠以‘睡狮’的怪号。青年们!醒来罢!赶快回复你的‘狮子样的体力’!”*感受美好自然,培养语文素养!GANSHOUMEIHAOZIRANPEIYANGYUWENSUYANG16庆祝奥林匹克运动复兴25周年诠释奥运内涵,憧憬美好未来“庆祝”交代了演讲的目的,“奥林匹克运动复兴25周年”点明了演讲的背景。题目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简洁直观。新课导入奥林匹克运动会(简称奥运会)是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主办的包含多种体育运动项目的世界最大的综合性运动会,每四年举行一次。奥林匹克运动会最早起源于古希腊,因举办地在奥林匹亚而得名。19世纪末,法国的顾拜旦创立了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从1896年开始,奥林匹克运动会每四年举办一次(曾在两次世界大战中中断过三次,分别是在1916年、1940年和1944年)。由于1924年开始设立了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因此,习惯上又称奥林匹克运动会为“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奥林匹克运动会现在已经成为和平与友谊的象征。奥林匹克运动会了解作者及其对奥林匹克运动做出的贡献,积累“浩劫”“拙劣”“相辅相成”等易考词语。结合奥林匹克运动复兴的历史和演讲的时代背景,把握演讲的内容。(重点)梳理演讲的思路,理解演讲者阐述的奥林匹克精神的内涵。(难点)感受演讲语言的庄重典雅风格,体会本文站位高、格局广的特点。(难点)学习目标走近作者顾拜旦(1863—1937),法国教育家、社会活动家,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创始人,被誉为“奥林匹克之父”。1894年在巴黎组织成立了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1896至1925年担任国际奥委会主席。代表作品有《体育颂》《奥林匹克宣言》《奥林匹克回忆录》等。liyongqiang墨剑飘雨背景链接现代奥运会计划每四年举办一届,1916年本应在德国柏林举行第六届奥运会,却因第一次世界大战而停办。1919年4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仅5个月,顾拜旦出席了在瑞士洛桑举行的国际奥委会全体委员会,发表了题为“庆祝奥林匹克运动复兴25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