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春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3课民族团结与共同繁荣说课稿2(pdf)川教版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
本节课为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3课《民族团结与共同繁荣》,主要内容包括:1.民族团结的重要性;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3.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发展。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民族关系的历史和现状,增强民族团结意识,树立正确的民族观。
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理解民族团结与共同繁荣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
2.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认识到多元一体是我国民族关系的特色。
3.培养学生尊重差异、包容共生的意识,提升学生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能力。
4.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树立正确的民族政策观念。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
学生在进入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一些关于我国民族关系和民族团结的基础知识,包括民族分布特点、民族政策等。对于民族团结与共同繁荣的概念有一定的认识,但对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具体内容和民族团结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理解还不够深入。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
八年级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较为浓厚,他们对于民族问题的认识较为敏感,能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逐渐形成,具备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风格上,大部分学生喜欢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方式学习,同时也愿意参与小组合作学习。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
本节课涉及到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较为复杂,学生可能对相关概念和制度理解不够清晰,容易产生混淆。此外,民族团结与共同繁荣的历史发展脉络较为复杂,学生可能难以把握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此外,对于部分学生来说,历史事件的抽象性和遥远性可能导致他们难以产生共鸣,影响学习效果。针对这些困难,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通过案例分析等方式帮助学生把握历史发展的脉络,并通过情感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3课《民族团结与共同繁荣》的教材。
2.辅助材料:准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图表、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如展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图片、民族团结历史事件的视频片段等。
3.教学工具:准备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等,以便展示教学内容和进行课堂互动。
4.教室布置:布置教室环境,设置分组讨论区,准备实验操作台(如需要),确保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展示我国地图,引导学生观察民族分布特点,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有多少个民族?他们的分布有什么特点?”
2.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我国有56个民族,分布特点为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居住。
3.引出课题:《民族团结与共同繁荣》。
二、新课讲授
1.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a.教师讲解民族团结的历史渊源,强调民族团结是中华民族的重要传统。
b.学生思考并回答:民族团结对国家发展有什么重要意义?
c.教师总结:民族团结是国家统一、繁荣昌盛的重要保证。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
a.教师介绍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概念,包括民族区域、自治机关、自治权等。
b.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历史发展过程。
c.教师提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什么特点和优势?
d.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
3.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发展
a.教师展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取得的成果,如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民族文化保护等。
b.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发展历程。
c.教师提问:如何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发展?
d.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发展,需要坚持党的领导,加强民族团结教育,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
三、课堂活动
1.小组讨论:教师提出问题,如“如何维护民族团结?”,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代表发言。
2.角色扮演: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场景,加深学生对民族团结的认识。
四、课堂小结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民族团结与共同繁荣的重要性。
2.学生总结:民族团结是国家统一、繁荣昌盛的重要保证,我们要积极维护民族团结。
五、作业布置
1.完成教材中的课后练习题。
2.收集有关民族团结的图片、视频等资料,准备下一节课的展示。
六、板书设计
1.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发展
七、教学反思
1.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了解民族团结与共同繁荣的重要性,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
2.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