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生物下册第四单元生物圈中的人第三章人体的呼吸第二节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说课稿(新版)新人教版
学校
授课教师
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教具
教学内容分析
1.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七年级生物下册第四单元生物圈中的人第三章人体的呼吸第二节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包括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作用和意义。
2.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本节课与学生在小学阶段所学的呼吸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相关,通过复习呼吸系统组成和呼吸过程,进一步学习肺泡内的气体交换,有助于学生理解人体呼吸的完整过程。
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通过观察和实验,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肺泡气体交换的原理。
2.增强学生的生物科学思维,引导学生理解气体交换的动态平衡和生理意义。
3.提升学生的生命观念,使学生认识到人体呼吸系统在生物圈中的重要性,以及人体与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
4.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和交流,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①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包括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扩散方向、速率和量。
②气体交换的生理意义,如何保证血液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浓度稳定,以及这对人体生理活动的重要性。
③实验操作步骤和观察方法,包括肺泡气体的采集、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测定等。
2.教学难点,
①理解气体扩散的原理,包括浓度梯度、膜厚度和面积等因素对气体扩散速率的影响。
②掌握肺泡内气体交换的动态平衡机制,理解为什么血液流经肺泡后会变成含氧丰富的动脉血。
③将抽象的气体交换过程与实际生理活动相结合,理解人体在不同生理状态下的呼吸调节机制。
④实验操作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本节课所需的教材或学习资料,特别是《七年级生物下册》第四单元的相关内容。
2.辅助材料:准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图表和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如肺泡结构图、气体交换动画等,以增强直观性。
3.实验器材:准备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检测装置、呼吸气球、显微镜等实验器材,确保实验的顺利进行和安全性。
4.教室布置:根据教学需要,布置教室环境,包括设置分组讨论区,确保实验操作台布局合理,便于学生分组实验。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通过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人体是如何获取氧气的吗?”来引起学生的兴趣。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并引入新课:“今天,我们将一起探索人体的呼吸系统,特别是肺泡内的气体交换过程。”
2.讲授新知(20分钟)
-教师展示肺泡结构图,讲解肺泡的结构特点和功能。
-通过多媒体资源展示气体交换的动画,帮助学生理解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扩散过程。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器材,讲解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
-进行简短的实验演示,展示如何采集肺泡气体并测定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教师巡回指导,解答疑问。
-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3.巩固练习(10分钟)
-教师提出几个与气体交换相关的问题,如“为什么血液流经肺泡后会变成动脉血?”
-学生独立回答问题,教师点评并纠正错误。
-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思考气体交换对人体生理活动的影响。
-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课堂小结(5分钟)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包括肺泡的结构、气体交换的过程和意义。
-强调气体交换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呼吸调节来维持生理平衡。
5.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完成以下任务:
①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撰写一篇关于气体交换的短文。
②设计一个实验方案,探究不同条件下气体交换速率的变化。
③思考并记录一天中人体呼吸频率的变化,分析可能的原因。
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呼吸系统的整体结构图:介绍呼吸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包括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和肺。
-气体交换的分子动力学原理:简要介绍气体交换的物理化学原理,如气体分子的运动、扩散速率和浓度梯度。
-呼吸调节的生理机制:探讨人体如何通过神经和体液调节来维持呼吸的节奏和深度。
-呼吸疾病案例:介绍一些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如哮喘、肺炎等,分析其成因和治疗方法。
-人体在不同环境下的呼吸变化:研究高海拔、高温或低温等环境下人体呼吸系统的适应机制。
2.拓展建议:
-鼓励学生通过图书馆或在线数据库查阅有关呼吸系统的书籍和学术文章,拓宽知识面。
-组织学生观看与呼吸系统相关的纪录片或科普视频,增强直观理解和记忆。
-安排学生参观医院或呼吸科诊所,实地了解呼吸系统疾病的治疗过程。
-引导学生参与实验项目,如设计呼吸系统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