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导入自主探究知识讲解课堂总结感受美好自然,培养语文素养!GANSHOUMEIHAOZIRANPEIYANGYUWENSUYANG《孟子》鱼我所欲也第三单元第二课时复习导入1.齐读课文。本节课学习目标:(1)把握文章的论述风格和语言特色。(2)思考孟子的观点在今天的现实意义。活动一:赏读,品孟子说理艺术?????????1.比喻论证。在先秦诸子之中,孟子以“善辩”著称。他善用“比附”说理,比附,也即譬喻、比喻。比附说理就是比喻论证。本文中心论点的确立,即基于一个精彩的比喻论证。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答:以“鱼”比喻“生”,以“熊掌”比喻“义”;以鱼与熊掌“不可得兼”,比喻生与义“不可得兼”,这样说理,把抽象深奥的道理阐述得生动形象、浅显易懂。将感性比喻与理性说理融合在极为凝练的语句中,可以在瞬间引人注意,令人深思,推论效果立竿见影。2.对比论证除了比喻论证外,孟子还很喜欢用对比论证。对比论证是把两种事物加以对照、比较后,推导出它们之间的差异点,使结论映衬而出的论证方法。结合相关语句品孟子应用对比论证的妙处。(1)“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2)一箪食,一豆羹……万钟不辩礼义而受之……《鱼我所欲也》答:将“所欲者有甚于生”和“所欲者莫甚于生”,“所恶者有甚于死者”和“所恶者莫甚于死者”进行对比,证明义比生命珍贵,不义比死亡更痛苦,进而论证舍生取义的观点。答:借用从前对“一箪食一豆羹”的态度和现在对“万钟”的态度进行对比,证明义对于人的重要性,强调了“舍生取义”的观点。(3)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小结: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说理,从而揭示了事物的本质,使所阐述的事理更加深刻,更有说服力。综上所述,比喻论证形象生动,对比论证严密深刻,让人们感受到孟子明白晓畅、平实浅近,同时又精练准确的说理特点。答:将“得道者”与“失道者”对比,论证人和的重要性。3.铺陈排比孟子善用铺陈排比,采用一连串结构相同的句式,对于同一论题进行多角度多层次说明,形成滔滔万里不可阻挡之气势。(1)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答: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分析“不辩礼义而受之”的原因,“宫室之美”“妻妾之奉”由物到人,“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由家人到外人,最后表达不管何种原因都不能“不辩礼义”。排比句加强了文本气势,突显出作者的义正词严;同时,使前后对比更强烈,鲜明地表达出作者对于这些人“失其本心”的痛心与批判。多角度、多层次的排比,使文章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富于鼓动性,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2)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小结:孟子善于运用精妙的比喻、精当的对比、精彩的排比,对同一个论题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论述,语言气势恢宏,如大江大河滔滔直下,横行无阻,具有穿透力和鼓动性。答:列举圣君贤臣的典型事例,他们是不同身份、不同经历的人,都经过艰苦磨练而终有成就,这个铺陈排比构成的举例论证,使之具有强大的说服力。活动二:研读,思考孟子思想的现实意义1.理解“舍生取义”的内涵。(1)在中华民族历史上,无数仁人志士都把“舍生取义”奉为人生准则,你能举出几个事例吗?①《史记·伯夷列传》记载,伯夷、叔齐二人“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②苏武被匈奴扣留,匈奴贵族多次威胁利诱,但苏武始终宁死不屈,被迫留居匈奴十九年,在恶劣的处境中,他仍手持汉节,不屈节辱命。③戊戌变法失败后,谭嗣同在能够离开的情况下没有离开,他说:“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酬圣主。”最终,他泰然赴死,留下“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名句。(2)在中华民族历史上,有无数仁人志士都把“舍生取义”奉为人生准则。但是现在我们又常常听老师家长说不要在力所不及的情况下见义勇为。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呢?今天的我们还需要“舍生取义”吗?首先,“生”与“义”并不是一个必须“二选一”的问题。孟子提出“舍生取义”,是在一种不可规避的两难情境下的选择,并非常态。其次,根据当今社会的生活情境和伦理取向,我们不能一味要求人们抹杀一切欲望和求生的本能。最后,我们需要去分辨“有甚于生”的义,比如国家大义,也有“莫甚于生”的义,比如一时的输赢。前者我们应该倡导“舍生取义”,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