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高中语文必修一《师说》教学设计.pdf
文件大小:103.88 KB
总页数:5 页
更新时间:2025-04-03
总字数:约2.72千字
文档摘要

10.2师说

【教学目标】

1.了解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

2.学习借鉴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实词“传、师、从”,虚词“以、也、则、于、乎、所以”等词

语的意义和用法,区别古今异义词语。

4.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教学重点】

1.了解文章的整体思路。

2.学习本文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

【教学方法】

1.教师讲授

2.学生自主探究

3.多媒体辅助。

【教学设想】

结合《劝学》总结文言文的基本学法:读通(搬字音、查字音),读懂(搬词义、问老师),

耐心(要勇于研究注释),决心(树立学好文言文的决心)。本课拟采用目标教学法,这种教

学法的优点是既让学生知道要干什么,也让学生便于总结他们掌握了什么。作为文言文的整

体理解,要力求把它当作现代文来上,把重点词义的解释放在理解课文中去进行。文章整体

结构的理解放在背诵前进行。理解文言文的内容,牵引学生进入文本采用问读法进行。

【教学过程】

一、预习安排

利用词典和课下的注释,把课文读通,读畅。并且初步了解文章的内容。

二、课堂进程

1.老师介绍文学常识。抓住如下中心词介绍:

韩愈、古文运动、写作背景、解题。

2.老师出示案例,学生自由发表见解,引入文章。

有一位数学老师,他辅导的学生多次在各种数学竞赛中获奖。有一回,一个获奖学生的

家长很不客气地对他说:“你应该感谢我儿子,没有他你就不会出名。”请同学们思考一下,

你对这位家长的观点作何评价?

(老师引导学生明确:老师的宽泛定义,人的成长离不开老师。)

3.齐读文章,学生活动:你能大致地说一说这篇文章写的是什么吗?

明确:本文主要讲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批判了当时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恶劣陋习。

4.学习第一段:

(1)朗读:点读第一段──老师纠音,并指明朗读中的缺陷──学生齐读。

(2)老师出示三个问题,请同学们进入文本,利用课下注释理解文本,然后参与三个问

题的讨论。理解与翻译中要注意下列词的用法与意义:受、闻、师。

①老师是干什么的?

②人为什么需要老师?

③选择老师需不需要考虑他的年龄大小?

(3)各自背诵第一段──点背──齐背。

(4)老师总结:开篇就提出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指出学习的必要性:“师者,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接着指出从师学习的正确途径:“无

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总之,这一段提出全文的论点:人们从师学习

是非常必要的,并阐明了择师的态度和标准。

5.学习第二段:

(1)朗读:点读──师正音──齐读。

(2)理解文本:

请同学们结合课下注释,弄懂这一段所写的内容,参与下面问题的讨论,并且在理解与

翻译的过程中掌握下列几个词的意义:师道、出人、犹且、众人、身、耻师、惑、族、谀。

①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在从师学习的态度上有何区别?为什么“圣益圣,愚益愚”?

②今之众人对自己和对孩子在从师的态度上有何区别?

③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在从师的态度上有何不同?

④本段文字所写的内容是?(抨击了“耻学于师”的陋习。)

⑤本段文字论证的最大特点是什么?(对比。)

(3)熟读──背诵──齐背。

(4)老师总结:本段运用了三个对比,批判上层“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陋习,这是

结合当时的现象从反面进行批判。文段上是首尾照应的,前面提出师道之不传,欲人之无惑

的现实,然后通过三个对比来说明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尾两句与首句照应,再次说明了师

道之不复的原因。

6.学习第三段:

(1)朗读:点读──齐读。

(2)理解文本:对照课下注释理解内容,掌握重点词语有:常师、徒、贤、不必、术业、

专攻、通、时、嘉、贻。讨论下列问题:

①作者列举孔子拜师一事是为了说明什么道理?(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②孔子为什么我们要拜这些人为师?(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3)各自背──齐背。

(4)老师总结:这一段,列举当时备受尊崇的大“圣人”、大学者孔子的例子,说明了

从师学习的必要性,也说明了从师学习的正确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