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精品授课课件 第六单元 24.诗词曲五首 第2课时.ppt
文件大小:4.02 MB
总页数:44 页
更新时间:2025-04-03
总字数:约5.64千字
文档摘要

《山坡羊·潼关怀古》选自《全元散曲》。元天历二年(1329),关中大旱,张养浩被征召任陕西行台中丞,去赈济灾民。在赴陕途中,他目睹人民的深重灾难,愤愤不平,遂散尽家财,尽心尽力救灾,终因操劳过度而殉职。本曲就是他赴任途中经过潼关时所作。背景资料预习资料速查文言知识速查重点字踌躇()chú·朗读指导点我放课文朗读[诵读指导]整首曲子饱含沧桑,沉郁苍凉,朗读时要用深沉、低缓的语调。写景部分要读出雄浑气魄;抒情部分语调应沉郁,语速应稍缓;议论部分应读出悲愤的感情。liyongqiang疏通文意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外有黄河,内有华山,是为表里。形容潼关一带地势险要。长安迟疑不决,这里形容心潮起伏山峰像从四面八方会聚,波涛像发怒似的汹涌,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地势险要。遥望长安,心潮起伏。令人伤心的是途中所见的秦汉宫殿遗址,万间宫殿早已化作了尘土。一朝兴盛,百姓受苦;一朝灭亡,百姓依旧受苦。途中所见的秦汉宫殿遗址。秦朝都城咸阳和西汉都城长安都在潼关西面。经行处,行程中经过的地方。古时帝王所居宫门外有双阙,故称宫殿为“宫阙”。宫,宫殿;阙,古代王宫、祠庙门前两边的高建筑物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抒情议论以表达方式为依据给这首散曲划分层次。写景整体感知析自选角度赏析:“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潼关,内有华山,外有黄河,西有长安,东有洛阳,它雄踞群山半腰,下临滚滚河涛,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一、赏景合作探究“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踌躇”生动地写出了作者此时内心的不平静,真切地表达了作者对历代王朝兴亡的感慨,以及对动乱中遭受苦难的人民的同情。“望西都,意踌躇”中,“踌躇”二字好在哪里?二、品情合作探究西都:长安不仅是秦汉都城,魏、晋、隋、唐都建都长安。作为六朝古都,当年是何等的繁华、昌盛。现在,昔日的奢华早已灰飞烟灭不复存,只剩下一片残垣断壁的衰败景象。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宫阙万间都做了土”一句中,哪个词语可以重读,为什么?改动版一:兴,百姓福;亡,百姓苦。改动版二:兴,也任他;亡,也任他。合作探究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三、议论这是本曲的点睛之笔,一个朝代兴起了,必定大兴土木,修建豪华的宫殿,结果自然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一个朝代灭亡了,在战争中遭殃的也是人民。作者抚今追昔,从历代王朝的兴衰更替,想到人民的苦难,一针见血地点出封建统治阶级与人民的对立,表现了作者对历史的思索和对人民的同情。合作探究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三、议论补充资料【材料一】元至大三年(1310),张养浩上疏《时政书》批评朝政,“一曰赏赐太侈,……五曰土木太盛,……”。虽然非常切合时弊,却为皇帝不容,被罢官,下令不准起用。【材料二】英宗皇帝要在宫廷内制造“鳌山”,张养浩以为不妥,写了一道《谏灯山疏》,英宗十分生气,后来虽然表扬他直言敢谏。这让张养浩想到了《时政书》的遭遇。于是:辞官退隐。十年间,朝廷七次邀请,他都拒绝了。【材料三】《元史·张养浩传》载:天历二年(1329),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特拜陕西行台中丞。既闻命,即散其家之所有与乡里贫乏者,登车就道,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到官四月,未尝家居,止宿公署,夜则祷于天,昼抚膺痛苦。遂得疾不起。卒年六十。关中之人,哀之如失父。张养浩有一颗心怀天下,体恤民生的痴心,才能感慨国运衰微、人民疾苦,对统治者的奢侈无道发出鞭挞入理的警示。怀古诗的深刻在于它脱离了个人的情感小天地,将视野投向了茫茫的宇宙时空,关怀了民生疾苦。正如余秋雨先生所说:“中国传统文学中最大的抒情主题,不是爱,不是死,而是深刻的怀古之情,兴亡之叹。”本文是一篇怀古抒怀之作,作者借凭吊潼关古迹,运用借古讽今的手法,描写潼关地势的险要和朝代的兴衰,表现了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无论怎样改朝换代,人民依旧过着痛苦的生活,表达了作者对苦难中挣扎的劳苦大众的深切同情和对历代统治者的谴责。拓展延伸关注和同情百姓是我国历代知识分子的自觉行为,是我国古代诗歌的思想精华,是我国文化的优良传统。你还知道哪些名句反映了这个主题?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张俞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