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同步教学第10章 第5节 第2课时 机械效率的测量.pptx
文件大小:447.48 KB
总页数:12 页
更新时间:2025-04-03
总字数:约1.71千字
文档摘要

第2课时机械效率的测量;知识点1;知识点1;知识点1;5.如图所示,在“测量杠杆的机械效率”的实验中,竖直向上匀速拉动弹簧测力计,使挂在杠杆OB下面的物块缓慢上升至虚线位置,测力计的示数F为2.5N;测力计上升的高度为0.2m,物块重为1.5N,物块上升的高度为0.3m,则杠杆的机械效率为90%。?;6.在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的实验中,测得图中斜面的机械效率为80%,这表示(C)

A.若物重为1N,则沿斜面向上的拉力为0.8N

B.若斜面长度为1m,则斜面的高度为0.8m

C.若拉力做功1J,则有0.8J的功用于提升重物

D.若拉力做功1J,则有0.8J的功用于克服摩擦力

7.物理课上刘老师将规格完全相同的滑轮用相同的绳子绕成甲、乙两个滑轮组,如图所示,分别提起重为G1、G2的两个物体,比较它们的省力情况和机械效率,下面四位同学作出了四种猜测,你认为正确的是(D)

A.甲同学说,若G1=G2,则F1F2,η甲η乙

B.乙同学说,若G1=G2,则F1F2,η甲η乙

C.丙同学说,若G1G2,则F1F2,η甲=η乙

D.丁同学说,若G1G2,则F1F2,η甲η乙;8.在“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的实验中,某实验小组用同样的滑轮安装了如图甲、乙所示的滑轮组。实验测得的数据如表所示。;(1)把表格内的第4次实验数据补充完整(结果精确到0.1%)。这次数据是用乙(选填“甲”或“乙”)图中所示的滑轮组测得的;?

(2)分析比较第1、2、3次实验数据可以判定,增加物重可使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变大(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在第1次实验中,拉力F所做的额外功为0.1J;?

(3)若不计摩擦和绳重,用第1次实验的装置以0.1m/s的速度匀速提起5N的物体,拉力的功率是0.6W;?

(4)某同学认为,使用相同的滑轮所组成的滑轮组提升同一个重物时,越省力的滑轮组其机械效率越大,他的想法正确吗?请你利用补充完整后的表格中的数据说明你的判断:不正确;第1次比第4次省力,但两次的机械效率却相同。?;9.某实验小组的同学们在“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的实验时,用弹簧测力计沿斜面匀速向上拉动物块,记录了下表中的实验数据。;(1)分析表中的数据可以得出:在其他条件一定时,斜面越缓越省(选填“省”或“费”)力;斜面越???,机械效率越高(选填“高”或“低”);?

(2)该小组又进行了第4次实验,他们在斜面上铺上棉布,使斜面变粗糙,保持斜面高度和长度分别是0.5m和1m,用弹簧测力计拉动同一物块沿斜面向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4.5N,他们测得这种情况下斜面的机械效率为55.6%;把第4次实验与第2次实验的测量结果相比较,还能得出:在其他条件一定时,斜面越粗糙,斜面的机械效率越低;?

(3)当用弹簧测力计沿斜面匀速向上拉动物块时,物块所受的拉力大于(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物块所受的摩擦力。?;10.小明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探究杠杆的机械效率”,O为支点。总重为G的钩码悬挂在杠杆上的A点,竖直向上缓慢拉动弹簧测力计,测得钩码上升的高度为h,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F,其移动距离为s。;(1)该实验中产生额外功的主要原因是克服杠杆自身重力做功,该杠杆的机械效率η=_____________(用题目中物理量的符号表示);?

(2)若钩码悬挂在A点时,弹簧测力计的拉力为F1,杠杆的机械效率为η1,将同样的钩码悬挂在B点进行实验,仍将钩码缓慢提升高度h,弹簧测力计的拉力为F2,杠杆的机械效率为η2,忽略摩擦,则F2F1、η2η1(均选填“”“”或“=”);?

(3)若保持钩码悬挂在A点不变,而将弹簧测力计的作用点从杠杆最右端移至B点,仍然竖直向上缓慢拉动弹簧测力计,将钩码仍提升高度h,忽略摩擦,此时杠杆的机械效率为η3,则η3=(选填“”“”或“=”)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