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中考语文精品课堂讲义 第二部分 专题一 古诗词曲鉴赏 二、课标40 首古诗词曲知识梳理及训练 九年级上册.ppt
文件大小:1.65 MB
总页数:61 页
更新时间:2025-04-03
总字数:约7.12千字
文档摘要

[2024辽宁一模]下面对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甲】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乙】东轩花时将过感怀①宋·陆游小轩风月得婆娑②,尽付流年与啸歌。细数一春今过半,正令③百岁亦无多。还家常恐难全璧④,阅世深疑已烂柯。只欲闭门搘⑤倦枕,晚风无奈落花何!【注释】①写于嘉泰三年(1203),作者时年78岁,上书告老还乡,此时亲旧多已故去。②婆娑:盘桓,逗留。③正令:即使,假使。④全璧:完好无损。⑤搘(zhī):同“支”,支撑,支起。A.甲诗颈联景、情、理融合,感叹身世之余,包含着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充满哲理。B.乙诗颔联由春已过半,联想到自身年事已高、时日无多的晚境,表达了怅惘之情。C.甲乙两诗都使用了“烂柯”这个典故,表达了作者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慨叹。D.甲乙两诗都以悲伤为基调。甲诗作者因长期遭贬而悲,乙诗作者则因年华老去而悲。点拨:D项有误。乙诗既表达了陆游对时光流逝、人事变迁的感慨,也表达了一种超然物外、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例如尾联“只欲闭门搘倦枕,晚风无奈落花何”表达的是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无奈,以及随遇而安、顺其自然的心态,而非单纯的悲伤。乙诗参考译文:小窗前风儿和月亮在此逗留,(美好光景)都给了如水般流逝的光阴和长啸吟咏。细细数来,这个春天如今已经过半;即使能活到百岁,时光也没剩下多少了。回到家乡常害怕家人很难都活着,历经世事(回到家乡)深深怀疑自己已成为烂柯人。只想关上家门支起倦枕入睡;晚风吹来,无奈地上已是满地落花!答案:D(十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北宋·苏轼原文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译文丙辰年的中秋节,(我)欢畅饮酒到天亮,喝得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思念弟弟苏辙。赏析(此栏内容根据教参梳理)内容词前小序交代作词时间及缘由。词人中秋对月,心情抑郁惆怅,怀念弟弟。原文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译文明月从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我端起酒杯遥问青天。不知道天上的宫殿,今晚是哪一年。我想乘着清风回到天上去,又担心在美玉砌成的楼宇里,经受不住高处的寒冷。在月光下起舞,影子也随着舞动,哪里比得上在人间呢。赏析(此栏内容根据教参梳理)内容上片极写词人在“天上”“人间”的徘徊、矛盾。开篇之问,陡然发之,把词人对宇宙和人生的疑惑写了出来,也显露出词人对明月的赞美和向往。“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既有出尘之思,又表现出词人留恋人世、热爱人间生活的感情。炼字“恐”字写出了词人既向往天上的生活,又留恋人间的矛盾心理。原文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译文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门窗上,照着不能入睡的人。(月儿)不该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不能团聚时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就难以周全。只希望这世上人人都长长久久,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赏析(此栏内容根据教参梳理)内容下片词人对月怀人,词作以积极乐观的旷达情怀作结。炼字“转”“低”二字生动地描绘了月光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无眠”表现出词人因不能与家人团圆而难以入眠的情景,暗含忧伤之情。哲理词人将人生的聚合离散同理于月亮的“阴晴圆缺”,表明人生不会完美无憾,有欢聚,必然也有离别,人要有豁达的胸襟,要以平常心面对一切。题解:水调歌头,词牌名。写作背景:这首词作于丙辰(宋神宗熙宁九年即公元1076年)中秋,苏轼当时为密州(今山东诸城)太守,政治上失意,与弟弟苏辙已经七年不见。文学常识: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其词开豪放一派,他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一门父子三词客”指的就是苏轼与其父苏洵和其弟苏辙,三人也并称“三苏”,同位于“唐宋八大家”之列。主旨情感:这首词着眼于中秋明月,词人望月抒情,兼怀念亲人,表达了对天下分离之人美好的祝愿,也体现了词人在仕途失意时仍乐观旷达的情怀。[2024大连二模]下面对两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甲】水调歌头【乙】山花子李璟①菡萏香消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还与韶光②共憔悴,不堪看。细雨梦回鸡塞③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多少泪珠何限恨,倚栏干。【注释】①李璟:南唐第二位皇帝,在位时国家内忧外患。②韶光:美好的时光。③鸡塞:即鸡鹿塞,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内。A.甲词“转朱阁,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