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过零丁洋南宋·文天祥原文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译文我遇到朝廷选拔终于因精通某一经籍而通过科举考试得官,在兵荒马乱的四年里我一直坚持抗元。赏析(此栏内容根据教参梳理)内容介绍诗人出身和四年抗元斗争。一是受到皇帝选拔,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二是在频繁的抗元战争中已度过四年。原文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译文山河破碎好像被风吹散的柳絮,我一生飘摇不定就像是雨打的浮萍。赏析(此栏内容根据教参梳理)内容总写国破家亡和身世坎坷。从国家和个人两个方面,继续抒写事态的发展和深沉的忧愤。这一联对仗工整,比喻贴切,真实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诗人的遭遇。修辞对偶、比喻。写大宋国势危亡如风中柳絮,自己身世坎坷如同雨中浮萍,将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抒写了国破家亡的悲哀。原文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译文在惶恐滩头因兵败曾说起惊恐不安的心情,如今在零丁洋里又感叹自己的孤苦无援。赏析(此栏内容根据教参梳理)内容写诗人艰险的战斗生活和不幸被俘的遭遇。以遭遇中的典型事件,再度展示了诗人因国家覆灭和已遭危难而战栗的痛苦心灵。修辞双关、对偶。将“惶恐滩”和“零丁洋(即伶仃洋)”两个地名与心情、状态巧妙结合起来,表达了诗人视死如归、忠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和爱国之情。原文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译文自古以来有谁能没有一死?我要留下一片忠心永远在史册上闪耀光辉。赏析(此栏内容根据教参梳理)内容以磅礴的气势收束全篇,写出了诗人宁死不屈的壮烈誓词,表达了诗人捐躯报国的决心。表现手法以议论的表达方式直抒胸臆,表现出诗人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坚定信念和昂扬斗志。写作背景:文天祥于宋末帝赵昺(bǐng)祥兴元年(1278)被元军所俘。次年,文天祥过零丁洋(即“伶仃洋”,今广东珠江口外),写了这首诗。文学常识:文天祥(1236—1283),字履善,又字宋瑞,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南宋政治家、文学家。主旨情感:本诗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联系在一起,表现了诗人忠贞为国、视死如归的决心以及崇高的民族气节。下面对两首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甲】过零丁洋【乙】立春日感怀①于谦年去年来白发新,匆匆马上②又逢春。关河③底事空留客?岁月无情不贷人。一寸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思亲。孤怀激烈难消遣,漫把金盘簇五辛④。【注释】①这首诗是诗人在击退了瓦剌入侵后第二年的立春日在前线所写。②马上:指在征途或在军队里。③关河:关山河川,这里指边塞上。④簇五辛:簇,“聚集”的意思。五辛,指五种辛味的菜。《本草纲目》:“元旦、立春,以葱、蒜、韭、蓼蒿、芥辛嫩之叶杂和食之,取迎新之意,谓之五辛盘。”A.甲诗颔联对仗工整,比喻贴切,真实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诗人的遭遇。B.乙诗尾联紧承“为思亲”而来,“簇五辛”呼应了首联中的“又逢春”。C.两诗都是述志诗,甲诗尾联直接抒发胸中正气,乙诗颈联间接抒发报国丹心。D.两诗都有发问和慨叹,甲诗感慨国破家亡和身世坎坷,乙诗感慨岁月蹉跎。点拨:C项有误,乙诗颈联“一寸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思亲”的意思是:念念不忘是一片忠心报国,想起尊亲来便不禁双眼泪直流。直接抒发了诗人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亲人的思念之情。乙诗参考译文:一年年过去,白头发不断添新,戎马匆匆里,又一个春天来临。为了什么事长久留我在边塞?岁月太无情,年纪从来不饶人。念念不忘是一片忠心报国,想起尊亲来便不禁双眼泪直流。孤独的情怀激动得难以排遣,就凑个五辛盘,聊应新春节景。答案:C(九)山坡羊·潼关怀古元·张养浩原文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译文华山的山峰从四面八方汇聚,黄河的波涛好像发泄着愤怒,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地势险要。赏析(此栏内容根据教参梳理)内容写潼关一带地势险要,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第一、二句酣畅淋漓地写出中华山川的壮美,赋予自然风光以人格化的强烈感情。炼字“聚”字形容潼关在重重山峦包围中,“怒”字形容黄河之水的奔腾澎湃;用“聚”“怒”将山的雄伟与水的奔腾之势勾勒出来,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写出了潼关一带地势险要。原文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译文遥望长安,我心潮起伏。伤心的是途中所见的秦汉宫殿遗址,那万间宫殿都化作了尘土。赏析(此栏内容根据教参梳理)内容由潼关一带的险要地势想到其重要的历史作用及曾建都长安的历代王朝,抒发怀古情思。炼字“踌躇”生动地表现了作者内心不平静的状态,表达了作者对历代王朝兴亡的感慨以及对战乱中受苦百姓的同情。原文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译文一代王朝兴盛,百姓受苦;一代王朝衰亡,百姓依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