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批改赋能作文教学减负增效的循证实践
【摘要】本文直面当前“双减”背景下作文教学减负增效的需求,以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附属中学(简称“北二外附中”)中文作文智能批改系统为研究对象,对师生使用作文智能批改系统前作文练习中存在的问题、使用过程中积累的经验,以及使用后的减负、提质、增效表现进行研究、验证,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视角证明了中文作文智能批改的效果,为进一步推广实践提供可行性证据。
【关键词】作文智能批改;减负增效;循证实践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写作智能评测研究有了更加丰富的技术手段和应用场景[1]。中国语言智能研究中心主任周建设提出:语言工具和生产工具并驾齐驱,成为保障人类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两大法宝[2]。“双减”政策背景下,如何提升学生的语文写作能力,已成为不可忽视的教育痛点和难点问题,而依托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发展起来的语言智能,则为这个问题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案。北二外附中是一所公办的十二年一体化学校,学校引入语言智能示范性产品——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中国语言智能研究中心研发的IN课堂中文作文智能批改系统,通过循证实践,验证、探索了其赋能作文教学减负增效的有效路径。
智能批改系统的理论基础与功能
学校管理者在决策过程中应树立强烈的“证据意识”,坚持“无证据、不决策”的原则,推动决策由经验决策到科学决策转型[3]。
1.理论基础
该系统由中国语言智能研究中心主持,经过理论、技术和应用研发、转化而来。其核心技术是在语义聚合度计算、情感计算、基因能量学、数字动力学等理论基础上构建了文观语义大模型,它有别于传统的中文作文教学课堂,是一款具有“打分、评级、纠错、范例”四大功能的写作评阅系统。它立足“规则+统计”,基于文观语义模型,依据中高考写作评价指标体系,结合部编版教材要求,从语料库中挖掘打分细则、评级参数、偏误规则和常用范式。
该系统可以实现交互式的作文自动批改和反馈,具有“自学习、自完善”的能力。其教学管理模块能根据学生特点,生成对于字、词、句、段、题全方面的数据报告,既可以帮助学生分析定位作文水平,也可以助力教师开展智能写作教学和智能写作科研。
2.功能与需求对接
作为学习助手,该系统对学生提交的作文能及时批改并给予反馈,并随时接受教师的人工批改;作为作文教学助手,该系统能帮助教师提供作业布置、批改服务,并将评测报告反馈给教师;作为管理助手,该系统可以帮助学校掌握班级作文教学水平,并给出建设性意见。在整个过程中,系统还能够积累个性化教学数据,为学校制定政策和教师科研提供强有力的数据支持。
智能批改系统使用情况的循证分析
该系统的研发为中文作文教学评测提供全方位的有效证据,意义重大。循证实践是一种改变经验导向、强调基于最佳证据的实践样态,发源于医学,正逐步渗透到各个领域,包括教师教育实践之中[4]。笔者将从教师、学生、教学管理者三个角度,探讨学校在推广使用该系统前后的基本情况和应用推广过程。
1.使用前师生作文练习存在的问题
在使用该系统前,北二外附中的作文教学面临诸多难点。第一,学生积极性不高,对写作文的兴趣较低;练习修改次数不足,教师一对一指导次数较少,效果提升不够明显。同时,班级内学生水平参差不齐,整体提升比较困难。第二,教师批改作文的工作量大、耗时长、流程繁琐,难以完全兼顾每位学生的写作水平。“规模化”和“个性化”的矛盾难以协调。第三,教学管理者对教学效果的评估大多依据期中、期末的一两次考试成绩,造成横向上难以量化、评估学生写作中各个指标的水平,纵向上缺少日常习作成绩的参照,缺乏对学生真实写作水平和问题的准确把握,导致对策失焦,无法实现“提优补差”。第四,教育部门对学情的了解、分析主要依靠下级部门的汇报总结,深入一线的调研虽然一直在做,但涉及面有限,造成难以全面、真实、细致、深入地了解学生的习作水平和教师教学的实际效果。
2.作文智能批改系统的使用过程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北二外附中引入中文作文智能批改系统——IN课堂。该系统流程简单、操作简便,教师只需要指导学生掌握好写法,在系统中布置好作业,再把带有学生名字和二维码的答题纸打印好发给学生,学生就可直接在答题纸上完成自己的习作内容,然后交给任课教师。教师通过登录系统,点击“扫描作文”,即可将学生的习作初稿上传到系统中。这样,一个班学生的习作教师只需要花费几分钟时间就能扫描完毕,十几分钟后就能显示结果。
3.使用后作文练习实现减负增效
从学生、教师和教学管理者角度看,该系统在提升教学质量、减轻教师负担、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等方面均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是学生层面。学生上传作文后,系统立即给出评分和修改建议,这种即时反馈让学生能够第一时间了解自己的水平和不足。学生对系统提出的修改意见普遍认可,并积极进行修改,作文质量和成绩明显提升。对比学校初二年级学生使用系统指导前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