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2025年高考作文备考策略纵横谈.docx
文件大小:17.6 KB
总页数:9 页
更新时间:2025-04-03
总字数:约4.3千字
文档摘要

高考作文备考策略纵横谈

高考作文备考,如果只讲求功利性与时效性,就容易失之于对已考试题的模拟或再现,缺乏系统性和前瞻性。正本清源,还是应该从“对照课标”和“研读真题”这两方面入手,从而总结出科学的命题思路、评价体系、演变规律,进而合理地制定备考策略。

对语文教学之纲,明学科自身逻辑,这是“纵向维度”;读各地不同试题,以资借鉴交流创新,这是“横向维度”。

一、对标:把握课程标准的纵向维度

高中课程标准的“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有一条“语言——思维——审美——文化”的脉络,对此更详明的表述是:语言方面“积累与建构、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整合”,思维方面“增强形象思维能力、发展逻辑思维、提升思维品质”,审美方面“增进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美感体验、鉴赏文学作品、美的表达与创造”,文化方面“传承中华文化、理解多样文化、关注、参与当代文化”,四个版块,每块三条,共计十二条。

需要注意的是,备考中绝非十二条平均用力,而需要结合学情,精心选择,对照课程标准,抓住其中最有效的环节。

(一)一以贯之的语言学习,让语感敏锐出色

学生求学的整个过程,语言的“积累与建构”远未完成。我们万不可以为高三学生的“语言”基本定型,学习语言投入多产出少,性价比不高,故而只用刷题而忽略之。

应留足早读、晚读的时间,诵读、涵咏,潜移默化,逐渐培养自己的语感。高声诵读,不仅利于调节情绪,而且会让自己的语感敏锐出色。还有课堂的默读、当众的朗读、深情的演读、课外的浏览、拓展性的阅读,这些与语言文字的积累与建构大有裨益的环节与活动,都应该被重视。总之,要牢记语言学习的不二法门——听、读、记、写。

图片

(二)具体而微的思维训练,让头脑强大聪明

语言的背后是思维,培养学生,使其思维得到发展与提升,是语文学科的重要任务之一。那么,如何在高考备考中进行思维训练呢?

不妨从这几方面入手:引入对格言警句的分析,多角度思考;引入对概念关系的讨论,在讨论中运用逻辑思维;引入对现实难题的解决,激发我们的创造性思维;引入对权威观点的质疑,学会批判性思考。

一般来说,思维训练,讲系统理论时往往枯燥乏味,讲概念术语时往往零散杂乱,最好的做法是针对具体的社会热点、时事新闻,细致入微地辨析其中的复杂关系。和其他学科不同的是,语文学科的学习万不可闭门造车,而要打破教室、校园与社会的空间壁垒。通过对现实问题的关注、思考、分析、质疑、辩论,才可能培养强大聪明的头脑。

且看一个经典案例。2024年上海卷高考作文题的题目是:“生活中,人们常用认可度判别事物,区分高下。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认可度’的认识和思考。”

我们先进行一番审题扫描:这是认知问题,也是现实问题;是思想问题,也是哲学问题;既考查知识的储备量,也考查思想的开放度;既考查个人的理解力,也考查对社会的“关注度”。

复旦大学附属中学特级教师黄玉峰是这样进行全方位审读“认可度”的:

1.有没有“兼听则明,偏听则暗”?考查对事物的了解是否全面。

2.有没有“爱之知其恶,恶之知其美”?考查是否带有主观情绪。

3.有没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认识到自己的局限”,考查是否有批判精神、反省意识。

4.有没有“不假思索地完全拒绝自己原先不认同的东西”“分析判断”,,考查是否具有开放心态。

5.有没有“实事求是,求真求实”?考查是否用实践来进行检验。

6.有没有“辩证分析,理性思考”?考查我们的判断是否科学,是否限于主观。

总之,多维、情感、谦恭、宽容、真相、逻辑,有这样全面理性的审视,何愁写不出佳作。

图片

(三)富有创意的形象表达,让思维更好彰显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这是我们的先辈对待文章的态度。如果说理文在“晓之以理”的同时,还能“赋之以形”“彰之以文”,让理性思维、情感、文采联袂起来,那将会有巨大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来看一个实例,2024年新课标Ⅰ卷作文题是“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那么,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有篇作文是这样写的:

芭蕉舒卷,问题无尽(节选)

表面上,问题得到了完美解决;而事实上,这些工具只能给出已有的答案,而非真正地减少问题。它们能给出精确的地月距离,却无法完全理解“玉兔号”登月的技术难题;它们能呈现完整的经济年报,却难以消除“黑天鹅”“灰犀牛”事件带来的发展难题。……

不仅如此,主观的问题没有唯一答案,难以用工具理性和技术的迭代解决孔夫子令弟子“各言其志”,沂水河畔的春风中,本该荡漾着各种各样人生之声;齐宣王向孟子求强国之道,“谨庠序之教”的主张固然是“施仁政”之方,却并非唯一的“行王道”之策。……

更进一步,问题的答案正是新问题的始点与依托。正如不断抽芯的芭蕉,始终清澈的半亩方塘,新问题的嫩叶与活水会永不停息地生发。又如卡尔萨根所写:“好奇是人的天性,发问是一种乐趣。”只要人类步履不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