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第9课欧亚战争策源地的形成说课稿岳麓版选修3
课题:
科目:
班级:
课时:计划3课时
教师:
单位:
一、教材分析
高中历史第9课《欧亚战争策源地的形成》是岳麓版选修3模块中的重要一课。本课以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为背景,分析了法西斯主义在欧洲和亚洲的兴起,以及战争策源地形成的内外因素。内容与课本紧密相连,旨在帮助学生理解战争策源地形成的复杂历史背景,培养其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核心素养目标
培养学生历史唯物主义观念,理解历史发展的规律性;提升历史解释能力,分析战争策源地形成的内外因素;增强时空观念,把握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反思历史,树立和平意识。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法西斯主义在欧洲和亚洲兴起的背景和过程。
2.战争策源地形成的内外因素分析。
难点:
1.战争策源地形成的历史复杂性及多因素交织的关系。
2.历史事件的时空观念与个人情感态度的平衡。
解决办法:
1.通过历史资料和图片的对比分析,帮助学生直观理解法西斯主义的兴起。
2.采用案例教学,引导学生分析战争策源地形成的具体内外因素。
3.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在互动中探讨历史事件的复杂性,培养时空观念。
4.结合现实案例,引导学生反思历史,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四、教学资源
1.软硬件资源:多媒体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历史教材、历史地图册。
2.课程平台:学校教学平台、网络资源库。
3.信息化资源:第二次世界大战相关历史图片、视频资料、在线历史论坛。
4.教学手段:课堂讲授、小组讨论、案例分析、多媒体展示。
五、教学过程
1.导入(约5分钟):
-激发兴趣:通过展示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新闻图片和战争场景视频,提问学生:“这些图片和视频给你带来了怎样的感受?它们让我们思考了什么?”
-回顾旧知:引导学生回顾一战后的国际形势,提问:“一战后的世界秩序是怎样的?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局面?”
2.新课呈现(约30分钟):
-讲解新知:详细讲解法西斯主义的兴起背景,包括经济危机、政治动荡、民族主义情绪等。
-举例说明:以德国和日本的法西斯主义为例,分析其形成的原因和过程。
-互动探究: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析战争策源地形成的内外因素,并分享讨论成果。
3.巩固练习(约20分钟):
-学生活动: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完成课堂练习题,巩固对战争策源地形成原因的理解。
-教师指导:针对学生在练习中遇到的问题,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4.课堂总结(约10分钟):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战争策源地形成的内外因素。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从历史中汲取教训,避免类似战争的再次发生。
5.作业布置(约10分钟):
-学生阅读教材相关章节,了解战争策源地形成的具体过程。
-完成课后思考题,分析战争策源地形成的内外因素,并撰写一篇短文。
具体教学步骤如下:
1.导入
-展示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新闻图片和战争场景视频,提问学生感受。
-回顾一战后的国际形势,引导学生思考。
2.新课呈现
-讲解法西斯主义兴起背景,包括经济危机、政治动荡、民族主义情绪等。
-以德国和日本的法西斯主义为例,分析其形成的原因和过程。
-分组讨论,分析战争策源地形成的内外因素,分享讨论成果。
3.巩固练习
-学生完成课堂练习题,巩固对战争策源地形成原因的理解。
-教师针对学生在练习中遇到的问题,给予指导和帮助。
4.课堂总结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战争策源地形成的内外因素。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从历史中汲取教训,避免类似战争的再次发生。
5.作业布置
-学生阅读教材相关章节,了解战争策源地形成的具体过程。
-完成课后思考题,分析战争策源地形成的内外因素,并撰写一篇短文。
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以下几点:
1.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3.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位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有所收获。
4.及时总结和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历史文献:《慕尼黑协定》、《反共产国际公约》等历史文件,了解二战前夕的国际政治氛围。
-历史人物:介绍阿道夫·希特勒、墨索里尼、东条英机等法西斯主义领袖的生平和思想。
-历史事件:研究意大利法西斯政权的建立、纳粹德国的扩张、日本侵华战争等具体事件。
-历史图片:收集二战时期的历史图片,如战争场面、重要会议、战争罪行等,增强学生的视觉感受。
-历史电影:推荐《辛德勒的名单》、《拯救大兵瑞恩》等电影,通过艺术形式加深对历史的理解。
2.拓展建议:
-鼓励学生阅读历史文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