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唐代铸币量考.pdf
文件大小:845.27 KB
总页数:7 页
更新时间:2025-04-03
总字数:约6.72千字
文档摘要

唐代铸币量考

钟兴龙

【专题名称】

经济史

【专题号】F7

【复印期号】2010年05期

【原文出处】《中国经济史研究》(京)2010年2期第76~81页

【英文标题】AStudyonCoinAmountintheTangDynasty

【作者简介】钟兴龙,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130021;北华大学历史系132013。

【内容提要】本文全面讨论唐代铸币量的变化,推测了玄宗、代宗、德宗和宪宗时期的铸

币情况。同时讨论了宣宗时期铸币量的记载。唐代的铸币量总体呈下降趋势。

天宝后江淮地区铸币量急剧下降,但是江淮地区铸币量占总铸币量的比例却

在不断上升,江淮地区对于唐代铸币的重要性日益增加。

【关键词】//

唐代铸币量发展趋势EE226UU8410549

学界关于唐代铸币已有不少研究成果,不过对于唐代铸币量的研究却几乎没有,仅有的研

究也只是针对玄宗时期“岁盈百万”这条有争议史料的讨论。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全面讨

论唐代铸币量的变化。

唐代的铜铸币大体有两种:一为官方法定的铸币,一为私铸或盗铸的铜钱。本文主要讨论

唐代官方的铜铸币量的变化。

一、玄宗时期铸币量的变化

史籍中有两处关于玄宗时期铸币量的记载值得我们重视。一处是学者们认可的杜佑所记载

的“天宝中,诸州凡置九十九炉铸钱。绛州三十炉,扬、润、宣、鄂、蔚各十炉,益、邓、郴

各五炉,洋州三炉,定州一炉。??每炉计铸钱三千三百贯,约一岁计铸钱三十二万七千余贯

文。”①此记载较清晰地记述了天宝时期铸币的基本情况。②一处是《唐六典》“诸铸钱监”

注文中载“今绛州三十炉,扬、宣、鄂、蔚各十炉,益、邓、郴各五炉,洋州三炉,定州一炉。”③

据这两处记载我们可以去推测玄宗开元时期的铸币情况。

通过对比两处记载,我们发现在铸钱炉数上有出入,《通典》记99炉,而《唐六典》记89

炉,少润州的10炉。由于《唐六典》的记载未说明是何时情况,这就使我们无法判断《唐六典》

记载的情况为玄宗何时的铸币情况。另据《新唐书》“(开元)二十六年,宣、润等州初置钱监”。

④由此我们可以初步判定《唐六典》所记当为开元二十六年宣州置钱监后的情况。但是为何《唐

六典》只记载了宣州10炉,而未记同为开元二十六年置监的润州10炉呢?笔者认为这并非是

《唐六典》漏载,而是《唐六典》成书时润州钱监可能尚未建成。因此《唐六典》成书时间是

我们解释这段史料的关键。

关于《唐六典》成书进上的时间存在争论,韦述和刘肃说是开元二十六年,⑤《唐会要》

记为开元二十七年二月进上,百官称贺。⑥不论哪种观点,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最晚在开

元二十七年初《唐六典》已经进上,当然其成书要早于这个时间。我认为《唐六典》在开元二

十六年终进上,二十七年二月宣示其事。⑦因此在开元二十六年底前《唐六典》已经撰修完成,

据此笔者认为《唐六典》所记为开元二十六年润州钱监未建成前的铸币情况。

《唐六典》成书时润州钱监尚未建成是有可能的。唐代钱监的设置往往需要一定的时间,

史籍上也有这样的记载。如:宪宗元和六年“河东节度使王锷奏请于当管蔚州界加置炉铸铜钱,

废管内锡钱。许之,仍令加至五炉。”⑧“其年六月起工,至十月置五炉铸钱,每岁铸成一万

八千贯。”⑨由此可知,原来已设过钱监的蔚州,此时复置五炉费时4个月,可以想见新建钱

监所需时间也不会很短。因此,润州钱监在《唐六典》成书前因未建成而未被记载是完全有可

能的。

关于玄宗时期铸币情况的记载还有一条很有争议的史料,“开元中,天下铸钱七十余炉,

岁盈百万”。⑩张泽咸先生认为“所言可能有误”,(11)汪圣铎先生认为引文措辞含糊,令人

难以置信。(12)但是两位学者并没有具体讨论。徐东升先生认为杨於陵关于开元年间铸钱“岁

盈百万”的记载是可信的,并认为“岁盈百万”应发生在开元十七年之后。(13)

我认为开元中“岁盈百万”的记载如是事实,那也是个别年份最高铸币量记录的记载,不

可能持续很长时间,并且“岁盈百万”还需更多的证据来证明。但是“开元中,天下铸钱七十

余炉”的记载却是可信的。据上文可知开元二十六年,天下铸炉为89炉,去掉开元二十六年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