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WW_T 0130-2025 铁质文物缓蚀材料要求与评价方法.docx
文件大小:142.61 KB
总页数:17 页
更新时间:2025-04-03
总字数:约1万字
文档摘要

I

WW/T0130—2025

目次

前言 Ⅲ

引言 V

1范围 1

2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术语和定义 1

4通用要求 1

5适用性要求和评价方法 2

6有效性要求和评价方法 3

7检测报告 3

附录A(资料性)模拟铁质文物样品制备方法 4

附录B(规范性)失重法测定模拟铁质文物样品缓蚀效率 5

附录C(规范性)原位无损电化学法测定铁质文物缓蚀效率 7

附录D(资料性)铁质文物缓蚀材料检测报告样式 9

参考文献 13

WW/T0130—2025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国家文物局提出。

本文件由全国文物保护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89)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北京化工大学、中国国家博物馆、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北京市文化遗产研究院)。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王菊琳、吴玉清、李沫、马立治、张涛、王智慧、吴进贤。

WW/T0130—2025

V

引言

我国铁质文物以铸铁为主,为研究古代冶金技术和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等提供了丰富资料。目前,我国有文献记载的铁质文物约87%存在不同程度腐蚀,亟需采取具有针对性的保护措施。缓蚀材料的使用是铁质文物保护处理的重要环节之一,通过向腐蚀体系中引入少量或微量化学物质,可显著抑制铁质文物的进一步腐蚀。尽管如此,国内外文物保护领域广泛采用的铁质文物缓蚀材料多由工业领域引入,其性能评价大多也直接沿用工业领域采用的评价方法及指标,相关评价结果往往难以反映铁质文物在实际保存环境中的腐蚀特征。此外,铁质文物缓蚀材料研发工作长期聚焦于提升缓蚀材料的长期防护性能,却往往忽略了文物修复保护需满足的最小干预性、兼容性、可再处理性等原则,这也导致很多具有优异性能的缓蚀保护新材料在文物保护具体实践中难以落地使用。

为形成金属文物缓蚀材料的标准化检测方法和科学系统评估体系,特制定本文件,以促进国内外缓蚀保护材料研发最新成果在文物保护实践中的落地转化,推动铁质文物保护修复工作的科学化和规范化进程。

WW/T0130—2025

1

铁质文物缓蚀材料要求与评价方法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铁质文物缓蚀材料的适用性和有效性要求,描述了适用性和有效性的评价方法,给出了缓蚀材料检测报告的内容与样式。

本文件适用于铁质文物缓蚀材料研发、生产及应用阶段的检测与评价。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WW/T0074室外铁质文物缓蚀工艺规范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腐蚀体系corrosionsystem

由一种或多种金属和影响腐蚀的环境要素所组成的体系。

注:环境的某些要素可包括:涂层、表面层。

3.2

缓蚀材料inhibitors

以适当浓度和形式存在于腐蚀体系(3.1)时,可以防止或减缓金属文物腐蚀的物质。

4通用要求

4.1缓蚀材料不宜含有甲醛、苯、甲苯、二甲苯、氯代烃、多环芳烃、铬、铅、镉、汞等对人体和环境有害的物质。

4.2缓蚀材料不应对铁质文物本体造成损伤,应具有可再处理性,不影响二次保护处理。

4.3缓蚀材料应先进行适用性评价,后进行有效性评价。两项评价结果均分为通过和不通过,其中一项评价不通过,则缓蚀材料评价结论为不通过。

4.4缓蚀材料的适用性和有效性评价,应先在模拟铁质文物样品上进行,评价通过后再进行待保护铁质文物局部性能评价。待保护铁质文物局部只进行均匀性、色度、光泽度和缓蚀效率评价。

4.5模拟铁质文物样品的材质和表面粗糙度应与待保护铁质文物相同,模拟铁质文物样品制备方法见附录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