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唐代诗人白居易春题湖上.pdf
文件大小:414.52 KB
总页数:4 页
更新时间:2025-04-03
总字数:约2.22千字
文档摘要

唐代诗人白居易春题湖上

《春题湖上》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所创的作品,是一首描写杭

州西湖春景诗。如果你想对这首古诗更加深入的了解,那么你更加不

能错过这篇文章了,希望这些资料对你有所帮助!

白居易在长庆二年(822)五十一岁时,由中书舍人改任杭州刺史,

至长庆四年(824)五月离开杭州,调任太子左庶子,分司东都(洛阳)。

从《春题湖上》的末两句所表露的临别依依的语气以及题目中标明的

“春”字看来,这首诗的写作时间当是在他离任那年的春天。白居易

在杭州期间,写了好几首歌咏西湖的诗,其中最著名的是三首七言律

诗:《钱塘湖春行》、《西湖晚归回望孤山寺赠诸客》以及这首《春题

湖上》。

作品原文《春题湖上》

湖上春来似画图,乱峰围绕水平铺。

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

碧毯线头抽早稻,青罗裙带展新蒲。

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

【注释】

1、乱峰:形容山峰很多。西湖三面环山,有南高峰、北高峰、

葛岭等。乱,缤乱。

2、排:排列松树众多,故称“排”。

1

3、点:明月一轮,故称“点”。

4、线头:指毛毯上的绒头。抽:抽出、拔出。

5、裙带:裙子上的飘带。蒲:香蒲,湖上生长的一种水草。

6、勾留:稽留,耽搁。

【译文】

春天到来,湖面上像一幅图画。群峰围绕,水面平铺。

松树在山上排开层层翠色,月亮向波心点出一粒明珠。

绿色的毛毯绒头是抽长的早稻,青色的罗裙飘带是舒展的新蒲。

我不能离开杭州到别处去,有一半原因是留恋西湖。

作品鉴赏诗的前三联绘景,尾联抒情,全诗则情景交融,物我划

一。首句鸟瞰西湖春日景色,谓其“似画图”。作者以具有如此浓重

感情色彩的字眼儿入诗,并非偶然。在孩童时代,白居易曾立志要到

杭州做官,心愿得酬,自然为之欣喜,其对杭州的深情于此可见一斑。

此诗不仅是白居易山水诗中的佳构,亦是历代描写西湖诗中的名篇之

一。

“乱峰”以下三句,具体描绘如画之景,然而诗的旨趣并没有凝

滞在范山模水的层面上,“碧毯”二句出人意表地把笔舌转到对农作

物的体察上。在山水诗中嵌入农事,弄不好会雅俗相悖,很不协调,

而白居易却别出心裁地把农事诗化了;;早稻犹碧毯上抽出的线头、新

蒲象青罗裙上的飘带。如此精妙新奇的比喻本身不仅体现出作者对湖

区人民的关怀,使读者由此可以联想到正是这位自幼向往杭州的白刺

史,一到任便体恤民瘼,浚井供饮,把杭州变成了人间天堂,从而铭

2

戢其德惠。同时,在诗的写作上也是一种变格、一种可贵的出新,它

比作者描绘西湖的另一名篇《钱塘湖春行》,立意更加新颖,语言益

见精妙。

这首诗的结构曲折委婉,别有情致,特别是最后两句“以不舍意

作结,而曰lsquo;一半勾留rsquo;,言外正有余情。”(《唐宋诗

醇》)至于“言外余情”是什么则要联系作者的有关行迹和创作来探

寻。除杭州刺史之前,白居易原在长安任中书舍人。面对国是日荒,

民生益困的现实,屡屡上书言事而不被采纳,眼见时局日危,朋党倾

轧加剧,便自求外任,来到杭州。这是问题的一方面,另一方面是他

认为做隐士不好,做京官也不好,只有做杭州刺史闲忙得当,正合其

意,即所谓“霅溪殊冷僻,茂苑太繁雄。唯此钱塘郡,闲忙恰得中。”

这话是出自《初到郡斋寄钱湖州李苏州》一诗,在其他篇目中尚有不

少类似的说法,这既是作者的心里话,也是此诗的“言外余情”。

因为“皇恩只许住三年”,白居易抱着恋恋不舍的心情离开西湖,

这种情绪本身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一千多年后的今天,西湖早已是驰

名中外的湖山形胜之地,此诗亦不胫而走,值得玩味的是如今西湖十

景中的“平湖秋月”、“苏堤春晓”、“三潭印月”等景观的命名,有的

很可能是从这首《春题湖上》中的相应诗句衍化而来的。

从艺术上看,《春题湖上》最精采的是中间四句。诗人以幽丽华

美的笔触,用一连串精妙的比喻,勾画出西湖的旖旎风光。比喻的精

妙,表现在比物与被比事物的密合无间上。用翡翠比喻松树的绿色,

用明珠比喻夜半时分高而远的明月,用碧毯细短的线头比喻幼小的绿

3

色秧苗,用青罗裙飘拂的长带比喻舒展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