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入—中国外交天团的魅力
观看“中国外交天团”名场面
语言的外交在国与国交往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甚至在大军压境生死存亡间能力挽狂澜,改变形势。烛之武用他的三寸舌,劝退了攻打自己国家的秦师,他是怎样做到的呢?“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孙子兵法》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战国策》
学习目标1.了解《左传》相关知识及创作背景。2.积累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3.学习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临危受命,不避险阻,以国家利益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
作者介绍左丘明:姓丘,名明,春秋末年史学家、文学家,(约前502—约前422),因其父任左史官,故称左丘明。曾任鲁国史官,晚年患眼疾,辞官还乡后,开始编纂《左传》、《国语》。后世尊称其为“文宗史圣”、“经臣史祖”等,史学界推左丘明为中国史学的开山鼻祖,是中国传统史学的创始人。左丘失明,厥jué有《国语》——司马迁
相关知识《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是中国古代第一部叙事完备的编年体史书。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左传》主要记录了周王室的衰微,诸侯争霸的历史,对各类礼仪规范、典章制度、社会风俗、民族关系、道德观念、天文地理、历法时令、古代文献、神话传说、歌谣言语均有记述和评论。
史书体例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如《左传》编年体: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如《史记》纪传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事件,如《战国策》国别体: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如《史记》通史: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断代史:以历史事件为主体,完整地叙述了一个历史事件始末的史书体例。首创于南宋的袁枢,如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纪事本末体:
解题烛之武退秦师烛之武——人物,郑国大夫。退:使动用法,使……撤退。师:军队。
重耳的逃亡之路:齐国以厚礼相待宋国以“国礼”相待,赠送80匹马郑国无礼遇,大夫叔瞻劝郑君说如果不能厚待重耳,就要把他杀了。楚国以厚礼相待,重耳许诺楚王,若交战先退避三舍。秦国把女儿嫁给重耳,政治联姻
晋(jìn)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èr)于楚也。晋军函(hán)陵,秦军氾(fán)南。佚(yì)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yǐ)。”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ɡuǎ)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烛之武退秦师读准字音
夜缒(zhuì)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jì)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bǐ)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péi)邻?邻之厚,君之薄(bó)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ɡōnɡ)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xiá),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yàn)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sì)其西封,若不阙(quē)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qǐ)子、逢孙、杨孙戍(shù)之,乃还。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fú)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梳理文意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晋文公、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汜南。因为对动词,从属二主驻扎
梳理文意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如果能派烛之武去见秦伯,一定能说服他们撤军。”郑伯同意了。进言向危急如果军队听从
梳理文意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做不成什么了。”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推辞取消句子独立性尚且做任用表转折这,代词同“矣”然而答应
梳理文意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当晚,烛之武用绳子从城上吊下去,见到了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什么好处,那就冒昧地拿(亡郑这件事)烦劳您。名词作状语,夜里表修饰已经胆敢,表谦虚用办事的官吏使动用法,使…灭亡。表顺承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