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学习目标:
1.掌握本文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古代文化常识等知识点。
2.品味游说艺术,培养说理论辩的能力。
3.领会其中包含的人文精神,培养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文学常识:;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只要含有否定词“不、弗、未、非、否、无、毋、莫”等,就叫否定句。在这类句子中,如果作宾语的是代词,这个代词一般就放到动词谓语前面。如: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在这类句子中,如果宾语是由疑问代词“安”、“何”、“谁”、“焉”、“孰”、“胡”、“奚”、“曷”等来充当,一般来说,宾语要提到支配它的动词或介词前。如:彼且奚适也(《逍遥游》);沛公安在(《鸿门宴》)
3.介词宾语前置
介词与其支配的宾语构成介宾短语,文言文中有些介宾短语的宾语被提到介词之前,形成宾语前置。如: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鸿门宴》)
;4.用代词复指的宾语前置
这类宾语前置句子的特点是:在宾语前置的同时,还要在宾语后面用代词“是”或“之”复指一下,“是”或“之”也要放在动词的前面,如: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5.特殊词语作宾语??置,如“相”“见”“自”等
①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孔雀东南飞》)“相”字有时表示动作行为趋向一方,有指代作用,作宾语,放在动词前,形成了倒置,可译为“我,你、他(她)”。
②生孩六月,慈父见背(《陈情表》)“见”解释为“动作偏指一方”时,可译为第一人称“我”,放在谓语动词前,构成倒置;表示“对自己怎么样”,有指代作用,充当句子宾语。
③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自”字解释为“自己”时,也常常可以放在动词谓语前,从而出现宾语前置。;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1.表祈使语气,相当于“还是”或“一定”。例如:
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左传》)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五代史伶官传序》
2.表推测语气,意为“大概”。例如:
其皆出于此乎——韩愈《师说》
3.表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例如:
其可怪也欤?——韩愈《师说》
4.表选择疑问,用于提出两种或多种可能性。例如:
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耶?——韩愈《马说》;一词多义(归纳)
以①以其无礼于晋(因为,连词)
②敢以烦执事(拿,用,介词)
③越国以鄙远(来,表顺承,连词)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来,表顺承,连词)
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把,介词)
而①今急而求子(才,连词,表顺承)
②夜缒而出(表修饰,连词)
③若亡郑而有利于君(表顺承,连词)
④朝济而夕设版焉。(表转折,连词)
焉①子亦有不利焉。(语气词,表陈述)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副词,为什么)
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疑问副词,怎么能)
④且焉置土石?(疑问代词,哪里)
⑤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代词,之)
⑥永之人争奔走焉?(兼词,于此);?欲扬先抑??以退为进
阐明利害??动摇秦君
替秦着想??以利相诱
引史为例??挑拨秦晋
推测未来??劝秦谨慎;
;
;
;文本探究:
《左传》最为著名的是委曲达意、词约义丰的“春秋笔法”。“春秋笔法”是指“一字寓褒贬”,即作者寓评判于叙事之中,笔力简约却微言大义。请从文中找二三字,加以分析。
;作业:
一直以来,对于中学生在课外阅读文学作品或观看影视剧,部分家长是反对的。请你运用在本单元学习到的论辩技巧,写一段不少于400字的短文,来说服这部分家长,使他们能转变态度,支持我们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