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节20XX/4/4星期四
壹寒食节起源点此输入详细信息贰寒食节习俗点此输入详细信息叁寒食节美食点此输入详细信息肆寒食节诗词点此输入详细信息目录Contents
壹寒食节起源点此输入详细信息
亦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禁火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至今已有超过2600年的历史。寒食节是夏历冬至后105天,清明节前一二日。逢寒食节当日要禁烟火,只吃冷食,因此而得名,也是我国唯一一个以饮食习俗命名的节日。同时寒食节也是祭祀先祖的日子,曾被称为中国民间第一大祭日。历史上不同朝代、不同地区对寒食节的时间不一致,有的在清明前一二日,有的在清明后一日,但基本都与清明节时间接近。寒食节01寒食节起源
01寒食节起源晋文公知道这件事情后深感愧疚,急忙派人去请介子推,但是他早已离家躲进了绵山。在茫茫的山中,搜寻两个人困难重重,有人向晋文公出了个馊主意,放火三面烧山,只留下一面让介子推出山。不曾想大火烧了数天,却仍旧未见介子推的身影,火灭后众人上山发现介子推母子俩抱着在一老柳树下被烧死了。晋文公见状,恸哭。装殓时,在柳树洞内发现一血书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放火烧山的这天定为寒食节并且晓谕全国,每年这一天禁忌烟火,只准吃寒食,同时将绵山改名为介山,山上修庙以祭祀介子推。次年,晋文公带领群臣素服登介山祭奠介子推时,发现那棵老柳树已经复活,绿枝茂密,柳枝随风飘舞。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之推一样。他敬重地走到树前用一柳枝做了个圈戴在头上。祭奠结束后,晋文公将这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还将这一日定为清明节。关于寒食节的传说
01寒食节起源寒食节的源头,应为远古时期人类的火崇拜。古人的生活离不开火,但是,火又往往给人类造成极大的灾害,于是古人便认为火有神灵,要祀火。各家所祀之火,每年又要止熄一次。然后再重新燃起新火,称为改火。改火时,要举行隆重的祭祖活动,将谷神稷的象征物焚烧,称为人牺。相沿成俗,便形成了后来的禁火节。寒食节的来历
01寒食节起源寒食节与上巳节,寒食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节日,源于祭祖,后附会以介子推的故事,最多时一个月不能动灶火,皇家派人专门监督。寒食期间只能食“寒具”,即馓子、环饼(近于焦圈)、粔粧(近于糖耳朵)之类。寒食对身体伤害太大,后压缩成1天至3天。上巳历史亦悠久,周代即有,是日需赴水边清洗,《论语》中“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即是上巳风俗,杜甫有“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的名句,晋代著名的兰亭之会即发生在上巳节。但到了宋代,上巳节突然销声匿迹,因上巳、清明、寒食三节日期相近,内涵冲突。上巳重狂欢,寒食重祭祖,清明重健康,唐高宗时便曾下诏批评:“寒食上墓,复为欢乐,坐对松槚,曾无戚容。”随着大唐盛极而衰,礼教压迫渐重,三节合一后,上巳因素渐被涤荡,寒食因素一家独大,清明遂成了扫墓节。寒食节消失
贰寒食节习俗点此输入详细信息
古代寒食节的习俗,宋代陈元靓《岁时广记》卷十五引《邺中记》载:“寒食日,俗画鸡子以相晌。”南朝梁宗凛《荆楚岁时记》载:“古之豪家,食称画卵。”到隋时有将鸡蛋染成蓝、红等颜色,仍如雕镂,辗转互相赠送,或放在菜盘和祭器里。现传承成为民间工艺,深受国内外顾客欢迎。如唐代寒食节吃煮鸡蛋就是必不可少的主食之一,更有好事者,在鸡蛋上雕刻各种花纹图案,并染上色彩,增加鸡蛋的外观美感,久之,形成了一种传统习俗,这就是唐人所说的镂鸡子。02寒食节习俗画卵
02寒食节习俗祭祖扫墓是重要的寒食节的习俗。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是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我国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在墓前祭祖扫墓,这个习俗在中国起源甚早。早在西周时对墓葬就十分重视。东周战国时代孟子的齐人篇也曾提及一个为人所耻笑的齐国人,常到东郭坟墓乞食祭墓的祭品,可见战国时代扫墓之风气十分盛行。在墓前祭祀祖先谓之扫墓或称墓祭、扫拜,这个习俗在中国起源甚早。祭祖扫墓
02寒食节习俗插柳民间有折柳、戴柳、插柳的习俗。人们踏青时顺手折下几枝柳条,可拿在手中把玩,也可编成帽子戴在头上,也可带回家插在门楣、屋檐上。谚语有“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清明不戴柳,死后变黄狗”的说法,说明清明折柳在旧时是很普遍的习俗。据说柳枝具有辟邪的功用,那么插柳戴柳不仅是时尚的装饰,而且有祈福辟邪之效了。清明插柳也可能跟过去寒食节以柳枝乞取新火的的习俗有关。
02寒食节习俗打秋千秋千最早叫千秋,相传秋千为春秋时齐桓公从北方民族山戎所传入,汉以后成为清明及其它如端午节、寒食节等节日的民间游戏。秋千最初是用一根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