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第九章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及价值系统资料讲解.pptx
文件大小:2.38 MB
总页数:10 页
更新时间:2025-04-03
总字数:约2.25千字
文档摘要

第九章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及价值系统

第一节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含义

一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主体内

(一)天人合一

1.上古天人合一就是人神合一,后来

发展为人按照天(有自然与神的双重含义)的规则行事的意义。

2.春秋战国时期“天人合一”思想的发展。

(1)孟子在道德境界上的天人合一。

(2)庄子自然意义上的天人合

(3)易传的天人合德。

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

中央之帝为混沌。倏与忽时相与遇于混沌之地,混沌待之甚善。倏与忽谋报混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混沌死。

——《庄子·应帝王》

3.董仲舒迷信的天人感应论。

4.张载与理学的天人合一。

“天地之物有不常之变者谓之异,小者谓之灾,灾常先至而异乃随之。灾者,天之谴也;异者,天之威也。

谴之而不知,乃畏之以威。《诗》云

‘畏天之威’,殆此谓也。凡灾异之

本,尽生于国家之失,乃始萌芽,而

天出灾害以谴告之。谴告之而不知变,

乃见怪异而惊骇之。惊骇之尚不知畏

恐,其殃咎乃至,以此见天意。

——董仲舒《春秋繁露》

“天地之符,阴阳之副,常设于身。身犹天也,数与之相参,故命与之相连也。天以终岁之数成人之身,故小节三百六十六,副日数也;大节十二分,副月数也;

内有五脏,副五行数也;外有四肢,副四时数也;乍视乍瞑,副昼夜也;乍刚乍柔,副冬夏也;乍哀乍乐,副阴阳也;心有计虑,副度数也;行有伦理,副天地也。”

——董仲舒《春秋繁露》

(二)以人为本的精神

以人为本,就是指以人为考虑

一切问题的根本,就是要在天地人之间,以人为中心;在人与神之间,以人为中心。

·孔子虽然承认天命,但对鬼神采取存疑的态度。

·人本思想有助于抵制宗教神学。

·宋明理学否认鬼神的存在,高扬人的主体性。

所贵乎用天之道者,则指星辰

以授民事,顺四时而兴功业。其大

略也,吉凶之祥又何取焉?所取于

天道者,谓四时之宜也;所一于人

事者,谓治乱之实也。以此言之,

人事为本,天道为末,不其然与?”

——仲长统《昌言》

(三)贵和尚中精神

贵和尚中,实际上就是追求

所谓的和合精神。

古代的“和同之辨”:

1.西周末年的史伯已经认识到,由不同元素相配合,才能使矛盾均衡统一,

收到和谐的效果。

2.春秋末年齐国的晏婴用“相济”“相成”的思想丰富了“和”的内涵。

3.《易传》高度赞美并极力提倡和谐思想,提出了“太和”的观念。

“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

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

——《国语.郑语》

“贵和”思想往往和“尚中”

联系在一起

“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

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

地位焉,万物育焉。”

——《中庸》

·“和”是不同要素所组成的一个和

谐的统一体。

·“中”是在两个极端中保持中间,

在过程中保持一种动态的平衡。

(四)刚健有为的精神

1.孔子已经提出刚健有为的思想。

“刚毅木讷近仁。”(《论语.子

路》)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

也。(《论语.子罕》)

2.孟子从人格修养的角度提出

“吾善养吾浩然之气”。

“敢问夫子恶乎长?曰:“我知言,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孟子·公孙丑》

3.这种刚健有为的精神表现在个体上就是一种独立不屈的人格。

4.《易传》对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思想作了概括的经典性的表述。

5.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精神的一个突出表现,是“革新”的观念在历史实践中为人们所普遍接受,并积极促进社会变革。

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

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

《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

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

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作为

也。”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岳飞《满江红》

第二节中国文化的价值系统

一、天人关系上的不同价值取向

(一)人文取向与人道原则

1.儒家对人类与个体超离自然状态、不断社会化的肯定。

2.墨家、法家的观点。

3.佛家也与人道、人文的价值观合拍。

(二)无以人灭天

1.道家的自然主义

2.天性与德性

(三)力命之辨与人的自由

1.儒家的力命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