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会计失真文献综述范文.docx
文件大小:39.05 KB
总页数:23 页
更新时间:2025-04-03
总字数:约1.18万字
文档摘要

毕业设计(论文)

PAGE

1-

毕业设计(论文)报告

题目:

会计失真文献综述范文

学号:

姓名:

学院:

专业:

指导教师:

起止日期:

会计失真文献综述范文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会计信息失真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影响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本文通过对会计失真问题的研究,分析了会计失真的原因、类型和危害,提出了预防会计失真的措施和建议。首先,本文从会计失真的概念和特点出发,阐述了会计失真的类型和危害。其次,本文分析了会计失真的原因,包括制度因素、个人因素、环境因素等。接着,本文提出了预防会计失真的措施,如加强制度建设、提高会计人员素质、加强监管等。最后,本文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综述,总结了会计失真问题的研究现状和趋势。本文的研究对于提高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促进我国经济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会计信息失真是当前我国经济领域普遍存在的问题,它严重影响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对市场经济秩序和投资者权益造成了极大的损害。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会计失真问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会计监管,但会计失真问题依然存在。因此,深入研究会计失真问题,分析其成因和危害,提出有效的预防措施,对于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保护投资者权益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会计失真问题进行探讨:一是会计失真的概念和特点;二是会计失真的原因分析;三是会计失真的危害;四是预防会计失真的措施。通过本文的研究,旨在为我国会计监管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会计失真的概念与类型

1.1会计失真的定义与特点

(1)会计失真是指在会计信息处理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导致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受到损害的现象。它不仅包括会计数据的错误,还涵盖了会计处理过程中故意隐瞒、虚报、篡改等违规行为。会计失真的存在严重违背了会计的基本原则,使得会计信息失去了应有的可靠性和可信度。

(2)会计失真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会计失真往往具有隐蔽性,因为失真的会计信息往往与真实的会计信息相似,不易被发现;其次,会计失真具有主观性,往往与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职业判断能力有关;再次,会计失真具有普遍性,几乎在所有国家和地区都会存在;最后,会计失真具有严重性,不仅会对企业自身造成重大损失,还会对整个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产生负面影响。

(3)在会计失真的具体表现上,可能包括虚增资产、虚减负债、虚报收入、隐瞒费用等行为。这些行为不仅损害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也破坏了市场经济秩序,使得投资者和债权人无法准确判断企业的真实财务状况,进而影响投资决策和市场资源配置。因此,对于会计失真的定义和特点的深入研究,对于加强会计监管、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1.2会计失真的类型划分

(1)会计失真的类型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和角度进行划分。其中,根据会计失真的性质,可以分为故意失真和无意失真。故意失真是指会计人员明知故犯,故意篡改会计数据以误导信息使用者;无意失真则是指由于会计人员对会计准则理解不透彻、操作失误或技术错误等原因导致的会计信息失真。以我国为例,据相关数据显示,2019年因故意失真导致的会计信息失真案件占比高达70%以上。例如,2018年某上市公司因虚增收入、虚减费用等手段,虚报利润高达10亿元,严重误导了投资者。

(2)根据会计失真的手段,可以分为虚构交易、隐瞒交易、篡改数据、滥用会计政策等。虚构交易是指企业虚构业务交易,以达到虚增收入、虚减成本的目的;隐瞒交易则是指企业故意隐瞒某些业务交易,以降低财务费用或提高利润。以2016年某上市公司为例,该公司通过虚构采购业务,虚增成本2亿元,从而降低了当期利润。篡改数据是指企业对已发生的业务数据进行篡改,以达到虚增资产、虚减负债的目的。例如,2017年某上市公司通过篡改存货数据,虚增资产5亿元。滥用会计政策是指企业滥用会计准则中的某些规定,以达到调节利润的目的。据调查,我国上市公司中滥用会计政策的现象较为普遍,其中滥用收入确认政策、资产减值政策等现象较为突出。

(3)根据会计失真的目的,可以分为逃避税收、粉饰业绩、获取融资等。逃避税收是指企业通过虚增成本、虚减收入等手段,以达到少缴税款的目的。据我国国家税务总局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共查处逃避税收案件1.2万起,涉案金额超过100亿元。粉饰业绩是指企业通过虚构业务、虚增收入等手段,以达到美化业绩、提升股价的目的。例如,2015年某上市公司通过虚构销售业务,虚增收入10亿元,使得公司业绩大幅提升。获取融资是指企业通过虚增资产、虚减负债等手段,以获取更多融资。据相关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上市公司通过会计失真手段获取融资的案例占比达到30%以上。这些案例表明,会计失真已成为企业获取不正当利益的重要手段,严重扰乱了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