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地区小叶丁香扦插育苗繁育技术的有效推广研究
摘要:小叶丁香作为东北地区十分常见的落叶小灌木,虽然其具有较强的适应性,但在种植过程当中,也需要对育苗栽培管理技术进行全面掌握和了解,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的技术,从而不断提升小叶丁香的种植效果。同时,对小叶丁香的育苗栽培管理技术进行有效的推广,可以使得相关种植工作变得更加科学高效,使得东北地区的小叶丁香种植工作可以得到持续的发展,进而有效缓解今年来因为各项林业营造林工程任务不断加大的压力,消除当前对于小叶丁香苗木需求量大的情况。
关键词:小叶丁香;播种育苗技术;栽培技术;管理
小叶丁香,一种属于木犀科丁香属植物的落叶灌木,被赋予四季丁香、二度梅、野丁香等别名。小叶丁香属于蔷薇科多年生落叶小灌木。其枝干柔韧,树姿优美,花色艳丽绚烂,丁香花散发着浓郁的香气,因此在庭院、居住区、医院、学校、幼儿园或其他园林、风景区中被广泛用作绿化植物,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
1吉林地区现状与丁香适配性浅析
吉林市地处吉林省中东部,气候类型属温带大陆性季风,四季分明。全区年平均温度在3~5℃之间,受地形的影响,从西至西北逐渐变冷,从东至东南逐渐变冷。小叶丁香为木犀科灌木,落叶性,喜阳光,适应性较强,适宜生长于阳光充足的山丘、石沟、山谷等地。尽管具有较强的适应性,但是对土壤的要求也比较高,一般在酸性土壤上生长不好。最适于生长于疏松土壤环境,耐淹,耐湿热[1]。整个吉林市土壤具有明显的条带、垂直分布特点。海拔500m以上的剖面以灰棕色土为主,少数为砂质土。在300~500m的剖面上有白浆土,300m以下的河段和丘陵地带,主要以冲积土、草炭土、沼泽土、泥炭土为主,零星分布着黑土、石灰岩土、稻田土等,无论是土壤还是气候条件,都很适合丁香的种植。
2小叶丁香播种育苗关键技术环节
2.1种子采收时机与方法把控
因为小叶丁香的种子很少,而且籽粒很小,一旦成熟,就很容易掉下来,丢失。所以,一定要及时采集种子,一般情况下,在落花之后,从7月初开始采集,到9月下旬,进行第2次采集。采收时要把小枝条和果实一起采摘下来。将采摘自小枝的果穗置于室内通风干燥之处,展开晾晒晾干,以确保种子不会因失水而失去生命力。采收时先把果实摘去心皮和果皮,用清水冲洗掉种壳及泥沙杂质,然后拣出饱满粒子,并按重量大小分类贮存于容器中备用。当蒴果出现2/3的开裂现象时,为了获得纯净的种子,可以采用木棒抽打脱粒的方法,将秕籽剔除,并进行筛选,此时堆放的种子厚度应在4.0~5.0cm之间,需要定期翻动以确保种子质量。如果发现种子霉变或虫蛀等情况,应立即采取补救措施。将洁净的种子装进布袋或麻袋中,置于干燥通风之处,以备不时之需。
2.2种子处理技术的系统提升
2.2.1消毒流程的科学精细化
在春季进行丁香育苗播种前的3~4周,对种子进行消毒处理。首先,用小苏打水浸种,温度为30℃,浓度为0.5%,浸种时间为半小时。待水温逐渐降低至常温后,轻轻搓洗,用凉水洗净,再用干净凉水浸泡3~4天即可。与此同时,1天换2次水,把种子捞出后再放入高锰酸钾溶液中消毒,浸泡时间控制在1h左右[2]。
2.2.2催芽条件的精准调控
在高锰酸钾溶液的浸泡下,将种子灭菌后取出,用水冲洗干净,再加入3倍量的河沙,沙堆温度约15℃,湿度约为60%。3~4周后,种子开始裂开,发芽,约有一半的种子裂开,此时即可播种。
2.3苗圃地筛选与整备的关键技术
为保证丁香能够顺利成苗,应选择肥沃、排水良好的中壤土或砂质土壤,并于秋季翻耕。播种前两个星期,要做好耙肥工作,使土壤平整、松软、细碎,然后才能作床。苗床应按50cm宽、1cm长的标准设置,步道宽度40cm左右,苗床高度15cm左右,苗床表面尽可能平整。在苗床上铺设塑料薄膜,防止幼苗出土过晚或因浇水过多造成死苗。在进行播种之前,需要对苗床进行一次充分的透水浇灌,待水分逐渐蒸发,渗透到底部,直至床面完全干燥,方可进行播种。播种时先将种粒均匀铺到床上,用手轻压一遍即可,如果没有压平就直接用脚踩着播种。可以进行撒播,或者在床面勾勒出一些浅沟,然后在沟中进行条播。播种后,需要覆盖一层厚度约为1cm的薄土,并保持划沟深度在1cm左右。最后用碎屑覆盖床面,保持床面湿润,有利于丁香种子的萌发。一般要1个多月才会发芽。
3小叶丁香栽培技术
3.1对土地进行筛选和整理
小叶丁香适宜于土层较厚且湿度较高的土壤,故栽培时宜选择温和湿润、湿度变化较小的地块,特别是在静风条件下栽培。对于坡地来说,以东南坡向的松散砂壤土最好,土层厚,土壤肥沃,排水性能好。同时也要避免积水,否则会导致根系腐烂而死掉。选址完毕之后,就需要开始进行土地整理工作,对土壤进行深度翻耕,将大量的土块粉碎后,施以农家肥作为基肥,使用约3000kg/667m2。同时还需要施足底肥如尿素等。将腐熟的猪牛粪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