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域下信息科技作业设计研究
【摘要】本文立足核心素养培养目标,从四个方面对信息科技作业进行了创新设计:基于真实情境驱动设计任务型作业,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借助项目式学习设计探究实践型作业,发展学生的计算思维;依托创客理念设计个性化创作型作业,促进学生的数字化学习与创新;基于伦理道德设计思辨反思型作业,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这四类作业设计突破了传统作业模式的局限,为信息科技教学提供了新思路与新方法。
【关键词】信息科技;作业设计;核心素养
在核心素养视域下,信息科技作业设计亟需变革创新。本研究聚焦信息意识培育、计算思维发展、创新能力提升、社会责任强化四个关键维度,构建“任务驱动—项目探究—个性化创作—道德反思”的作业设计框架,开发情境真实、内容跨学科、过程重思维、成果可迭代、价值有引领的高质量作业,力求在夯实知识、发展能力、提升素养的统一中,培养信息社会发展需要的未来人才,为深化信息技术教学改革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样本[1]。
设计任务驱动型作业,培育信息意识
在信息科技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培育学生信息意识的重要性,并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策略[2]。
以“互联网应用新特征”一课为例,教师可以设计一个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的问题情境,如“网络交友中的信息识别与防范”。首先,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分享各自在网络交友过程中遇到的真实案例。接着,教师播放一段关于网络诈骗的视频,让学生分析受骗者的心理状态和犯罪分子的惯用伎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归纳总结出甄别网络虚假信息的有效策略。在完成分组讨论后,各小组推选代表进行成果展示,教师予以点评指导。最后,教师布置一项综合性的作业:请学生针对“安全网络交往”这一问题,运用所学知识,创作一份海报或录制一段宣传视频,并通过班级网络平台进行分享。
在整个任务驱动过程中,学生全员参与,积极思考,在面对具体问题情境时学以致用,既加深了对互联网应用的理解,又提升了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更为可贵的是,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树立起正确的信息意识,养成理性、审慎看待网络信息的习惯,这对于他们在信息社会中健康成长具有深远意义。同时,任务驱动型作业也为教师提供了观察、了解学生信息素养发展水平的窗口,从而更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策略,实现精准教学。
设计探究实践型作业,发展计算思维
设计探究实践型作业是信息科技核心素养视域下作业设计的重要方向,尤其是在“直播网络我来建”这类实践性强的单元教学中更具意义。部分传统作业模式往往着眼于知识点的灌输和机械记忆,而忽略了学生计算思维的培养以及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提升。
以“直播网络我来建”这一单元教学为例,仅靠书本知识,学生很难真正理解网络直播背后的技术逻辑和运作机制,项目式学习则为学生提供了“做中学”的平台。项目式学习通过模拟真实情境,将抽象的知识点转化为可操作的实践项目,驱动学生主动探究、协作学习。教师可以设计“模拟搭建校园网络直播平台”项目,将学生分组,学生分别扮演网络工程师、平台开发者、节目策划等角色。在项目推进过程中,学生需运用网络拓扑结构、数据传输协议等知识,设计网络方案,并通过模拟软件进行测试,调研主流直播平台的功能,学习编程语言,尝试开发简易的直播平台界面和功能模块,最终进行成果展示和模拟直播演示。
这样的项目式学习不仅促使学生整合应用碎片化的知识点,更培养了他们的计算思维。学生在分析问题、设计方案、解决问题过程中,不断进行抽象、分解、算法设计、调试优化等思维训练,提升了逻辑推理、问题解决等方面的能力。同时,项目式学习也注重团队合作、沟通表达等综合素质的培养,为学生未来在信息技术领域的学习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体现了信息科技课程“立足信息社会、服务信息社会”的学科价值。
设计个性化创作型作业,促进数字化学习与创新
信息科技课程应积极倡导创客理念,引导学生运用数字化工具进行个性化创作,从而促进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能力的提升[3]。
例如,在学习“移动互联应用开发”这一课后,教师以“设计一款智能课程表App”为作业任务,要求学生根据自身实际需求完成App的设计与开发。在此过程中,教师充分发挥引导者和协助者的角色,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从界面设计到功能开发,再到最终的App测试和优化,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权。同时,教师也为学生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持和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开发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学生通过小组协作、头脑风暴等方式,集思广益,最终开发出了各具特色的智能课程表App。有的App增加了日程提醒、成绩管理等实用功能,有的App则注重界面美观,还有的App尝试融入游戏化元素,让课程表管理变得更加有趣。在项目呈现阶段,学生相互点评,分享心得,展现了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动手实践能力。
这一作业设计充分体现了创客理念在信息科技课中的应用价值。学生不再是